生态环境部:非现场执法已从“理念探索”真正走向“实践应用”
央视网·2025-09-19 12:48
生态环境执法数字化转型 - 非现场执法是推进生态环境智慧执法和健全美丽中国数字化治理体系的关键举措 [1] - 生态环境执法推动从“人防为主”向“技防优先”、从“现场检查”向“无感执法”、从“事后惩戒”向“全程防控”的三大转变 [1] - 通过卫星遥感、红外成像、无人机、无人船等技术手段,建立“天、地、空、水、陆、海”一体化问题发现机制 [1] 技术应用与执法成效 - 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形成了7大类场景48种问题的应用模型 [2] - “十四五”期间利用技术手段推动整改各类环境问题26万余个,其中偷排漏排等突出问题6.6万个 [2] - 执法线索准确率从最初的40%提高到目前的85%以上 [2] - 通过大模型智能化研判,全国机动车检验检测机构问题率从去年的53%降至目前的6.9% [2] - 将7.2万家固定污染源重点排污单位和12.5万个排放口纳入自动监控,实时管控65%以上的污染物排放 [2] 执法效率与精准度提升 - 通过“入园不入企”的非接触式执法,实现执法检查不入企、少入企 [2] - 今年1—8月,全国现场执法检查次数下降30%,但问题发现率提高10-25个百分点 [2] - 同期处罚案件数量下降31%,但重点案件处罚比例提高3.3个百分点 [2] - 对超标排放、非法处置固废等重点案件的处罚占比超过50% [2] 未来执法体系发展方向 - 行业将加快构建更加精准、智慧、高效的现代化生态环境执法体系 [3] - 未来方向是通过非现场执法实现监管“无处不在”,通过分级分类管控实现“无事不扰”,通过规范执法实现“无懈可击” [3] - 规范执法旨在提高精准性、规范化和威慑力,针对的是乱执法、滥执法和低效执法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