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馆弦歌|文脉赓续,弦歌不辍 高校校馆这样锚定青春航向
央视网·2025-09-19 21:39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大学是知识的殿堂,文化的沃土。大学里的博物馆、校史馆、图书馆、老建筑,见证过往,召唤未来。这些看似静态的物理 空间,是流动的精神血脉,浓缩着校史国史,记录着时代变迁,蕴含其中的家国情怀、人文理念、科学精神,为学子们锚定了青春航向。文脉赓续,弦歌不 辍。现在正值开学季,我们聚焦几家校馆,探寻历史记忆,感受新时代的青春脉动。 复旦大学校园旁的国福路51号,曾是复旦大学老校长陈望道先生的旧居。陈望道是《共产党宣言》的第一个完整中译本的译者。新学期开学,复旦大学 的新生入学的第一课就充满了特殊意义。 《共产党宣言》展示馆用真实的物件、真切的故事,让红色基因可触可感、可亲可近。这样一个展示馆不仅是复旦人的精神高地,更成为青年学生坚定 理想信念、涵养家国情怀的重要阵地。 红色历史不仅仅是党史,对于大学校园来讲,有的学校本身就是一部"红色史诗",一些大学博物馆讲述的就是这样的史诗。 新学期伊始,西安交通大学大一新生走进学校西迁博物馆,共同开启一堂跨越时空的沉浸式"大思政课"。麦田选址的老照片、西迁教授讲义教具等2000 余件珍贵展品,讲述着西安交大师生筚路蓝缕西迁创业的艰苦历程。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