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背景与主题 - 2025北京文化论坛将于9月23日至24日在北京举行 以"传承·创新·互鉴"为永久主题 以"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为年度主题[1] AI技术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 AI技术为艺术创作开启无限可能 成为数字时代艺术创作者的新工具[3] - AI以极其大胆、多元的方式进行创作 能生成超出人类常规想象的作品 如输入"情绪森林"生成水晶构成的树林 输入"怀旧风的工业城"生成齿轮堆砌的倒转钟楼[6] - AI创作速度极快 大幅缩短创作进程 传统创作者需花费数月甚至更长时间构思作品 而AI能持续完整清晰地定格创作中的思想变化[6] - AI重新定义创作者角色 人们不再只是单向表达 而是在技术和创意之间摸索界线 AI也会以其独特个性影响创作者[6] AI艺术创作的风险与挑战 - 首要风险是原创性的消解与风格的同质化 AI基于既有数据训练 易再生产流行的"平均美" 使艺术失去个性与情感[7] - 训练数据中未经授权的作品及生成结果对特定艺术家风格的过度"借鉴"可能引发侵权争议[7] - 算法中固有的社会偏见被放大 技术可能被滥用于制造虚假信息等有害内容[8] - AI对传统艺术从业者的冲击引发关于艺术价值与人类创作者角色的哲学性焦虑[8] AI艺术创作所需素养与规范 - 创作者需具备复合型素养与能力 核心是成为技术驾驭者而非附庸[10] - 需要深厚传统艺术修养 对构图、色彩、光影和艺术史的深刻理解 以赋予超越算法的审美判断力[10] - 必须掌握精准的提示词工程能力 通过结构化、富有隐喻的文字引导AI实现创意构想 并了解不同模型特性与参数调节[10] - 需要强大概念与叙事能力 为创作注入独特思想、情感与灵魂 确保作品原创性和人文深度[10] - 必须践行负责任创作 主动规避侵权提示词 透明标注AI参与程度 坚决抵制生成有害内容[11] - 推动技术向善需通过社群努力 建立尊重原创、鼓励创新且富有伦理意识的创作规范[13] AI与中华传统文化融合的实践与挑战 - 运用AI技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与创新 致力于在传统精神与当代表达之间建立对话[15] - 借助生成式模型语言 以精心构建的提示词引导技术捕捉难以言传的意境 如用"苍润的墨色""舒卷的云气"等描述生成承古见新的画面[15] - 面临"水土不服"问题 输入基础词汇如"女人""男人""建筑""风景"时 AI呈现结果倾向西方形象[15] - 问题核心在于数据根基 主流AI大模型训练数据池中大量西方文化数据构成其认知的"主体基座"[15] - 长期可能导致中国价值观难以精准传达 表达与传播被"带偏"[16] 未来计划与发展方向 - 全力推动建设由中国自主主导、深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结构性数据库[16] - 联合重点高校成立"科技与艺术深度融合人工智能创作实验室" 聚焦AI赋能文化创新[16] - 开展传统美学元素的智能转译、文化意象的生成式重建及跨媒介叙事的技术实现等前沿研究[16]
东西问·北京文化论坛|舒勇:数字时代如何用好AI这支“新画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