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市场融资环境 - 2025年上半年国内创新药一级市场融资事件188起,同比下降7.4%,总融资额约15.8亿美元,同比下降约24.5% [2] - 一级市场总融资额在2021年达到160.62亿美元的最高点后,下行趋势尚未迎来拐点 [2] - 受访者中60%认为创新药一级市场已走出谷底但不够理想,33%认为没有变化仍处资本寒冬 [2] - 89%的Biotech目前正在融资,其中63%认为融资进展"不太顺利"或"很困难" [5] - 为完成A轮融资已奔波20多个月,资金尚未落地 [1] 投资人行为与偏好变化 - 2025年以来更多合伙人级别投资人开始看项目,而去年多为投资经理 [1] - 投资人逻辑从"投教授""投PPT"转向关注商业化落地能力和"以终为始、以退定投"的产业化打法 [6] - 投资人更加倾向后期资产,关注临床数据及药物出海潜力,对早期投资较为犹豫 [8][10] - 真正热门的投资标的是即将进入IPO阶段的企业,Pre-IPO轮融资吸引民营资本甚至盲投 [11] - 融资时67%的Biotech认为主要困难是"专业壁垒高,投资人不理解创新药逻辑" [5] 企业融资挑战与应对 - 创业者需与二三十家甚至上百家机构交流才可能完成融资 [1] - 融资条件苛刻,52%的Biotech受访者指出对赌协议等是主要困难,个人连带条款和地方国资返投要求拉长融资周期 [5] - 多家Biotech为生存裁员达三分之二,或暂停推进耗资巨大的临床试验以保存现金 [4] - 78%的受访Biotech决定优化内部管理、降低运营成本,超过66%正积极开展BD合作并将其视为主要回款渠道 [15] - 2025年完成融资的关键在于获得临床数据,证明管线商业化潜力,若只有动物数据则难以融资 [8][9] 退出渠道与压力 - 74%的Biotech受访者认为"退出渠道仍不畅通"是影响一级市场投融资热度的主要因素 [12] - 10位投资人中有8位表示退出难度较大,渠道不畅通,港股IPO开闸但需排队,A股上市仍然不易 [12] - 大量民间资金退出市场,目前依靠国资独撑大局,但国资通常不愿接手风险较大的非盈利资产 [12] - 出现新的退出方式尝试,如BD交易款项按股权比例与投资机构分成,但此类协议占比仍不到10% [14] - 私募机构有限合伙人因35%的最高标准个人所得税,投资意愿下降 [12] 募资环境与国资角色 - 10位投资人中有6位认为当下募资比较困难,LP首要关注DPI和退出情况 [14][15] - 国资母基金越发注重穿透管理和CVC模式,要求先有产业大企业作为子基金主要投资人 [15] - 国资LP面临监管压力,为避免亏损加强对GP审核干预,甚至直接穿透到被投企业进行管理 [13] - 募资难度加大,评估重点从团队能力转向GP手头项目或LP对项目的控制力 [15] 行业未来隐忧与展望 - 当前BD交易热潮主要依赖前几年储备,未来可能面临青黄不接局面,原因在于投资不足 [17] - 基因疗法等领域国内外融资事件数量接近,但2025年上半年国外融资总金额7.2亿美元,国内仅0.6亿美元,相差12倍 [17] - 2022年至2025年初创公司基本拿不到融资,基因编辑、小核酸等先进赛道投入不足,存在技术落后风险 [17] - 创新药二级市场热度传递到一级市场需要时间,政策和发行环境改善及二级市场高回报案例是回暖关键因素 [18] - 创业者减少,投资逻辑从投公司变成投管线,行业长期繁荣需重视创始人精神和知识产权保护 [18]
创新药牛市没拉动一级市场
经济观察网·2025-09-20 2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