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以“平急两用”助推韧性治理
人民日报·2025-09-22 06:41

政策背景与战略定位 -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将“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列为城市工作7个方面重点任务之一 [1] -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加强“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总量充足、布局合理的应急避难场所体系 [1] - “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是提升城市韧性、守牢城市安全底线的重要抓手 [1] “平急两用”基础设施定义与功能 - “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是集隔离、应急医疗和物资保障为一体的重要应急保障设施 [2] - 设施“平时”可用作旅游、康养、休闲等,“急时”可转换为应急场所,满足应急隔离、临时安置、物资保障等需求 [2] - 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其城市规划瞄准重大突发事件,明确“吃、住、行、医和集中承载”五大基本需求,并构建了五大应用场景 [2] - 农副产品保供基地、旅游居住设施、高速公路服务区、区镇村三级医疗应急服务体系等都具有“平急两用”功能 [2] - 各类基地“平时”多是市场化运营,是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城乡融合的重要抓手 [2] 实施挑战与治理思路 - 治理体系面临的核心难题是实现“平”与“急”两种社会秩序的快速转换和有序衔接 [3] - 建设过程中应统筹两种社会秩序中的各类需求,将应急标准预先内嵌于空间建设、物资储备、生活方式之中 [3] - 旅游区建设需充分考虑空间隔离、交通运输、医疗供给等方面的专业要求,使资源藏之于民、用之于民 [3] - “平时”的各类标准、程序需与“急时”基本一致,并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以实现平急转换的无缝衔接 [3] - “平”与“急”的转换应超越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的维度,上升为实现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