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查理·柯克之死背后,“两个美国”的文化战争
新京报·2025-09-22 11:25

事件概述 - 2025年9月10日,美国保守派活动家查理·柯克在犹他谷大学校园内举行的演讲活动中被射杀,经抢救无效身亡 [1] - 事件引发美国国内舆论风暴,许多人将凶手想象为保守主义的反对者,并震惊于美国频发的暴力事件 [1] - 多国政要表达了对美国国内矛盾加剧的关切 [1] 书籍核心观点 - 纽约大学教授史蒂文·哈恩所著《自由之困》中文版于2025年6月由中信出版社出版,该书英文原名为《非自由的美国:一种历史》 [3] - 本书核心论点为美国历史中除主流"自由主义"传统外,还存在一条深厚的"非自由主义"传统,强调共同体、等级秩序、排斥和强制 [4] - 哈恩教授试图证明,将"自由主义"视为美国历史唯一正统是一种"被发明的传统",自由与非自由传统的相互缠绕张力延续至今 [4] 美国历史叙事演变 - 路易斯·哈茨于1955年在《美国的自由传统》中总结美国自由主义传统的霸主地位,认为其得益于北美殖民地与欧洲政治文化的决裂 [7] - 十九世纪末期兴起的"进步主义"学派将"人民"与"利益集团"的斗争作为美国历史发展驱动力,例如弗农·帕林顿将美国思想史解释为人民民主与资本精英斗争的历史 [8] - 从二战到冷战,知识界转向赞美美国政治文化的独特性和稳定性,进步主义学派论调被疏远 [9] - 越战和民权运动时期,学术界开始从种族、阶级和经济不平等角度批判自由传统,其霸主地位岌岌可危 [10] - 冷战结束后,福山"历史终结论"等观点又为自由主义注入强心剂 [10] 非自由传统的例证 - 《纽约时报》的"1619项目"提出美国真正的起点是161年首批非洲奴隶抵达弗吉尼亚,而非1776年《独立宣言》签署,强调奴隶制对美国制度与文化的深远影响 [12] - 清教徒历史展现复杂一面,如马萨诸塞殖民地首任总督约翰·温斯洛普拥有包含被奴役原住民和非洲黑人的庄园,这与主流叙事中清教徒作为美国民主起点的形象形成对比 [13][14] - 亚瑟·米勒的剧作《坩埚》通过萨勒姆女巫审判事件,展现了清教徒宗教狂热与政治迫害并置的非自由一面 [15] 自由概念的演变 - 自由概念最初源于17-18世纪资产阶级对经济事务自由的追求,核心是财产和自治权利,即消极自由 [17] - 19-20世纪,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出现了要求公权力提供教育、医疗等服务的"积极自由"概念 [18] - 20世纪中后期至今,自由的内涵扩展到身份和尊严等文化层面,关注点超越政府大小或福利社会 [18] 学术价值与当代意义 - 该书学术价值在于提供了与哈茨"自由主义"传统相对立的叙事框架,扩展了对美国政治文化的描述 [16] - 有助于理解当下美国社会撕裂、观点极化的困境,以及社会发展中伴随的"非自由"力量的作用 [16][19] - 提醒读者美国是一个自由与非自由传统不断博弈的角逐场,其命运取决于如何应对挑战,而非依赖单一传统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