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聚合智能产业发展大会(2025)成功举办,聚合“三大件”成产业新焦点

聚合智能产业市场规模与前景 - 全球聚合智能三大件(智能汽车、智能机器人、低空飞行器)市场规模预计2030年达近2400亿美元 中国市场规模将超1200亿美元 [1] - 低空经济市场预计2030年达万亿元规模 产业化需依靠家用飞行器普及实现突破 [10] - 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近四年复合增长率或为23% 预计2028年达千亿美元规模 [12] 技术融合与产业链协同 - 智能汽车、智能机器人、低空飞行器具备技术同源、链条相通、应用融合特征 可成为产业出海新引擎 [1] - 电动飞行汽车依托新能源驱动和多旋翼设计 借助汽车产业链聚合优势降本增效 [4] - 机器人、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电机产业链共性强 机器人重材料创新 新能源汽车重材料强度 航空电机重热管理 [10] - 航空与汽车产业在感知、计算、安全芯片、操作系统等技术上具备复用性 汽车供应链优势助力低空飞行器降本 [11] - 智能汽车是Physical AI核心载体与具身智能压力测试场 需应对多模态融合、多场景整合、毫秒级响应等挑战 [5] 产业化路径与发展建议 - 推动制造环节降本增效 加快形成规模化优势 促进智能机器人等产业迎来"电动汽车时刻"跨越式发展 [3] - 通过整车企业延伸供应链、跨领域合作及搭建共性技术平台 推动单一部件企业向聚合领域拓展 [3] - 同步布局国内外市场 将国际市场作为第二起跑线 抢占全球蓝海机遇 [3] - 低空出行赛道将形成三个万亿级细分领域:主机制造、基础设施、运营服务 电动航空成为低空经济核心突破口 [6] - 具身智能落地需提升现有范式生产效率(如18-24个月实现投入产出正循环)或推动生产力体系重构 [11] 技术创新与突破方向 - 全球300余款飞行汽车处于研发阶段 通过虚实融合孪生平台可将研发周期从五年缩短至两年 [5] - 人形机器人需重视"腿足具身智能" 通过标准任务验证技术能力 解决手部与腿部智能问题 [5] - AI算法和云端基础设施在汽车与机器人间高度共通 智能驾驶技术可加速机器人产业发展 [6] - 具身智能需解决多品种小批量场景下"复杂场景精确物理建模难"和"未知变化应对能力弱"难题 [11] - 机器人通过VLA模型整合视觉、语言和行为多模态信息 实现复杂环境自主决策与执行 [13] 应用场景与商业化进展 - 低空飞行器可用于城市接驳、低空文旅和应急救援三大场景 [6] - 智能具身机器人将率先在工业、物流、零售等场景实现商业化应用 五年内拓展至C端家庭场景 [12] - 智能座舱是智能驾驶后直面用户体验的高商业价值场景 对接互联网AI生态 [5] - 具身智能消费级产品落地关键在于完成产品交付 通过商业化推动技术迭代与供应链优化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