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成果、新技术、新突破——敦煌文物保护研究“新”潮涌动
新华网·2025-09-22 21:54
文物保护技术突破 - 敦煌文物数字化技术首次走出国门助力海外文物保护[1] - 在全国文博领域首次实现数字资源确权、运营与监管[1] - 研发全国首部集数据采集、加工、存储装备于一体的文物数字化智能移动平台[1] - 攻克墓葬壁画原位保护、彩塑骨架替换、砂岩石窟寺防风化、土遗址综合保护技术等难题[2] - 文物保护技术体系进一步完善 相关成果推广应用至16个省(区、市)150余处遗址并辐射共建"一带一路"国家[2] 学术研究资源建设 - 历时10余年编写、30多万字的《敦煌石窟全集》第二卷于2024年出版 考古报告引入地理坐标、三维激光扫描、数字建模等科技手段[3] - 学者着重围绕敦煌民族史、中外关系史、多元文明交流互鉴等主题开展系列研究[3] - 收藏超17万册敦煌学纸本文献 整合6个学术平台资源、11.2亿条元数据及5万余册电子图书[3] - 初步建成全球最丰富的敦煌学信息资源保障中心 服务全球学者[3] 国际交流与合作 - 敦煌研究院组织专家前往伊朗等国开展学术考察交流[4] - 举办70余场次国际敦煌学学术会议 吸引10余个国家近1500名专家学者参会[4] - "敦煌文化环球连线"活动走进亚美尼亚、马耳他、乌兹别克斯坦等16个国家[4] - 日益密切的国际交流合作推动敦煌文化研究服务共建"一带一路"[4] 核心设施与装备 - 我国首台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移动实验室已应用在陕西、河南等地100余处考古发掘现场[1] - 首次亮相的文物数字化智能移动平台集合三维激光扫描仪、专业图形工作站等设备 可实现偏远地区文物数据高效采集、实时检查、远程传输[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