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烽火中的教育之问(教育时评)
人民日报·2025-09-23 06:08
历史教育之问的核心内涵 - 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在1935年开学典礼提出爱国三问: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1] - 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在1936年对新生提出两个问题:到浙大来做什么?将来毕业后要做什么样的人?[2] - 这些教育之问在中华民族危急存亡之际旨在唤起青年民族觉醒和树立精神路标[1][2] 教育在特殊时期的实践与意义 - 抗战时期师生西迁办学 将实验室搬进破屋 用煤油灯照亮课本[2] - 教育界在警报声中践行教育不能断的誓言 以联大名义坚持办学[2] - 个人学习目标同民族独立目标结合 教育始终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2] 当代教育的根本任务与培养方向 -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 为党育人 为国育才[3] - 需要通过爱国主义教育 理想信念教育 五史教育培养奋斗精神[3] - 引导学生树立高远志向 历练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精神 做到知行合一[3] 新时代面临的教育之问 - 当代青年需直面复兴之问 如何以真才实学回应科技竞争 以创新精神突破关键瓶颈[3] - 培养青少年的责任感 坚强意志 吃苦耐劳精神比过去需付出更多努力[3] - 每一代青年都要直面属于自己的时代之问 从存亡之问 自强之问到复兴之问[3] 教育之问的持久价值与目标 - 站在抗战胜利80周年节点回望 教育之问从未过时 其回响启迪从救亡图存到民族复兴的征程[4] - 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教育强国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4] - 当强国一代以我是中国人 我爱中国 愿祖国繁荣富强回答爱国三问 预示中华民族复兴巨轮行稳致远[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