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抗战烽火中的教育之问(教育时评)
人民日报·2025-09-23 06:08

山河沦落时,为何仍不断以教育叩问自己?恰因为,我们把目光投向更根本处:若青年失了家国情怀, 纵有千军万马也守不住家园;若学生丢了价值追求,战争胜利后也难以托起未来。 教书育人从来不只在书本里,而在民族发展的关键时刻,在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的同频共振里。抗战烽 火中的教育之问,指向共通的"解题思路":爱国主义,人生追求,理想信念。正如那些以"联大"名义坚 持办学的院校,在警报声中践行教育不能断的誓言。这种近乎悲壮的坚持再次证明:教育始终同国家和 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 "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1935年9月17日,南开大学开学典礼,教育家张伯苓 问了3个问题,在中华民族危急存亡之际振奋了师生爱国斗志。 面对日本侵略者,教育界愈加明白唤起青年民族觉醒的紧迫性。爱国不能只写在黑板上,还要在学生内 心深处刻下中国人的烙印。 回望那段峥嵘岁月,还有哪些令人深思的教育之问? "有两个问题应该自己问问,第一,到浙大来做什么?第二,将来毕业后要做什么样的人?"1936年9月 18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对大一新生谈话。做事做人的追问,为学生树立了精神 路标。随着战火来临,师生几易校址,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