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雕刻时光的诗意展卷
人民日报·2025-09-23 07:19

文章核心观点 -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话剧《杜甫》再度上演,与1991年首演的《李白》共同构成“双子星”剧目,其跨越28年(至2025年约为34年)的“李杜合璧”之旅备受关注 [1][3] - 以《李白》《杜甫》为代表的文人历史剧系列丰富了公司的创作路径,提供了观照历史传统、把握人文脉象的重要创作经验 [1] - 该系列作品传递了中华美学精神,堪称公司雕刻时光的诗意展卷,其创作跨越30多年,与时代变迁和观众心态变化形成互动 [3] 剧目创作特点 - 两部作品均以安史之乱这一改变大唐命运的历史事件作为切入点,截取李杜中晚期的人生情境,探讨人的根本命题 [2] - 创作秉持“传历史之神,传人物之神,传作者之神”的史剧观,塑造李白重在主体人格的神采,塑造杜甫重在现实情态的筋骨,与其性格和诗歌风格吻合 [2] - 《杜甫》的创作难度高于《李白》,创作者跨越几十年的人生感悟在《杜甫》中得到更自然松弛的体现 [2] 艺术风格与观众接受 - 《李白》代表了“有我”的心境状态,行为动机和内在痛苦明确有力,整体更加凝练完整,但浓厚的文人属性需思考如何与当下观众实现情绪衔接 [3] - 《杜甫》代表了“无我”的心境状态,主要依托情节细节呈现人情世故,故事更具现实感且更易引发共情,但杜甫的主体人格和内在痛苦有所遮蔽 [3] - 主演濮存昕在1991年《李白》首演时38岁,以青壮饰演暮年 而2025年《杜甫》再演时,导演兼主演冯远征63岁,与杜甫真实年龄相仿,表演已炉火纯青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