麋鹿野化训练与湿地保护新进展 - 6只麋鹿(3雄3雌)在9月23日被引入北京顺义汉石桥湿地进行野化训练,年龄在3-6岁且佩戴卫星追踪项圈,标志着北京在濒危物种保护和湿地生态修复方面取得新进展 [1] - 此次引入拉开年龄梯度,既有“青年鹿”也有明年即可交配的“成年鹿”,且雌性麋鹿中不排除有已怀孕个体 [1] - 这是继2021年北京野鸭湖湿地公园后,麋鹿第二次从大兴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迁至新湿地开展野化训练 [1] 麋鹿种群保护现状与栖息地扩展 - 麋鹿是我国特有珍稀濒危物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985年重引后种群已达1.4万余只,覆盖全国26个省市95个保护场所 [2] - 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现有麋鹿约170只,但栖息范围有限仅500多亩需要人工饲养,而汉石桥湿地为6只麋鹿提供100亩生活空间,夏季植被充足仅冬季需补充饲料 [2] - 未来将有更多麋鹿被逐步引入北京其他湿地扩大栖息地,这些麋鹿将常驻新家而非短暂停留 [2] 湿地生态系统监测与科研支持 - 科研人员将通过卫星追踪项圈持续监测麋鹿活动轨迹和活动范围,并通过精神状态、采食情况和粪便微生物分析其健康状况 [3] - 汉石桥湿地为麋鹿设置了100亩园区并加高拉网、安装监控探头和安排巡视员,确保其健康成长 [3] - 麋鹿国家保护研究中心未来将围绕麋鹿与湿地生态系统建设、基因库建设和种子群建设深入开展保护研究 [3] 北京市湿地保护体系与面积数据 - 截至2024年底,北京湿地面积达6.12万公顷,其中国土确定湿地面积0.30万公顷,湿地归类面积5.82万公顷 [4] - 全市共发布两批市级湿地名录共计47块湿地,总面积2.7万余公顷,占全市湿地总面积的44%,湿地保护率达83.15% [4] - 以自然保护区为基础、湿地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小区为补充的湿地保护体系已基本形成,为北京近50%的植物种类和76%的野生动物种类提供栖息环境 [4] 未来湿地修复规划与重点工程 - “十五五”时期将优先修复生态功能严重退化区域,推进一体化生态修复构建复合湿地生态系统 [5] - 将在城市社区推动小微湿地建设修复,因地制宜开展乡村湿地恢复,推动湿地与乡村旅游、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深度融合 [5] - 重点实施延庆野鸭湖、长沟泉水等湿地修复工程 [5]
北京湿地日,六只麋鹿来到“新家”汉石桥湿地
新京报·2025-09-23 2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