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渔业激活老产业:一条虹鳟鱼“游出”生态经济双赢路
中国新闻网·2025-09-23 22:00
行业转型与技术创新 - 行业从传统流水养殖向高密度、低耗水的现代化设施渔业转型,利用温室大棚和循环水系统实现全年化生产[7] - 设施渔业生产效率显著提升,一个70立方米水的池子年产鱼量达5000斤,每立方米水产出80至100斤鱼,相比传统流水养殖一个池子年产几百斤有巨大飞跃[7] - 现代化设施养殖面积已超过1万平方米,涵盖虹鳟、加州鲈、南美白对虾等高附加值品种,推动行业从"靠天吃饭"向"可控生产"转变[7] 生产模式与产业链优化 - 采用"分层接力养殖"模式,基地专注育苗至20至30克,分给养殖户养成1斤左右大规格苗,再送至大水面育成6斤以上的"三文鱼",提升成活率和效益[6] - 养殖场配备循环水净化系统和净化过滤装置,严格控制水温,确保鱼肉品质与散养无区别[1][6] - 行业不止养鱼卖鱼,还发展垂钓、现场加工等休闲渔业,60%的鱼通过垂钓和本地销售,价格稳定且收入增加[9] 市场发展与区域规划 - 兰州市提出"1533"发展目标,规划养殖1万亩鱼、产量5000多吨、发展30个品种、实现产值3亿元[9] - 区域计划改造老池塘、盘活500多亩空塘和2000亩盐碱地,推广稻鱼种养模式,一亩地能多赚几千元[9] - 成功实现兰州鲇人工繁殖,每年产出30万尾苗,加州鲈越冬试验成功,为养殖户提供新的增收渠道[9] 人才带动与产业复兴 - 专业水产人才引入先进技术,为老渔业注入新活力,带动20多户养殖户重拾本行并吸引年轻人回乡[1][10] - 利用"非疫区"优势进行育苗,提升鱼苗抵抗力,再分阶段养殖至成鱼,有效控制疾病风险[5][6] - 从1983年试养第一尾虹鳟成功,到如今现代化设施初具规模,行业完成从粗放养殖到设施精养的升级[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