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古籍智慧化服务平台发布 - 国家图书馆牵头发布中华古籍智慧化服务平台,已上线1.2万余种、12万余册古籍数字化资源 [1][3] - 平台对古籍中人名、地名、官职、区域等进行智慧化加工,支持公众免费查询,例如可查询任何朝代的宰相及其相关史实记载 [3] - 该平台由全国古籍收藏单位联合建设,旨在提供开放共享、全面多元的古籍资源,目前仍在逐步完善中 [4] 科技赋能阅读与古籍推广新形态 - 图书馆行业利用VR、AI、数字孪生、全息影像等技术构建虚拟阅读空间,实现沉浸式阅读与学习场景,例如北京城市图书馆的虚拟阅读空间 [3] - 为适应手机阅读、听书、短视频等趋势,图书馆尝试将古籍等有阅读门槛的内容制作成浅显易懂的短视频,以技术为内容赋能,引导公众接触古籍 [4] - 新加坡国家图书馆应用机器人学习、AI技术开发“智聊书”,如将《西游记》打造成可与读者对话的互动式书籍,通过APP或网络版本提升阅读吸引力 [7] 数字文化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 数字文化发展面临复合型人才短缺的挑战,需要培养既懂文化又懂技术的跨界人才 [5] - 应鼓励企业挖掘数字文化的市场机会,找到合适的盈利切入点,以提升其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5] - 建议政府加大文化数字基础设施投入,通过云平台、数字化服务使优质文化产品直达基层,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可及性和效率 [5] 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区域实践与建议 - 北京凭借其科技、人才、教育资源及文化消费场景优势,在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方面发挥先行示范作用 [6] - 通过VR、AR等虚拟技术可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互动性,提升各年龄段受众在文化空间的感受度和满意度 [7] - 在文化与科技融合过程中,需坚持有效的评价机制,确保科技手段服务于文化内容的表达 [7]
让古籍走出库房、刷短视频看名著,这场文化论坛科技含量特别高
新京报·2025-09-23 2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