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创新理念与导向 - 本届戏剧节释放创新信号,尊重艺术规律,打破“唯首演”门槛,鼓励精益求精,坚持“为观众多演出”,推动戏剧走进城市空间 [1] - 办节理念传递“改变、改进、改革”的新意,规则改变体现对艺术创作规律的尊重,弘扬“十年磨一戏”精神,鼓励持续打造精品,拒绝“短效辉煌”,追求“长效经典” [4][5][6] - 评价标准提出不能“唯题材论”,表现真善美、传递正能量的作品都是“主旋律” [9] 剧目规模与多样性 - 本届戏剧节共42部剧目入围,包括29部参演剧目、1部特邀剧目和12部展演剧目,涵盖20个戏曲剧种以及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滑稽戏、木偶戏等艺术门类 [2] - 作品涵盖门类格外丰富,集中呈现我国戏剧艺术传承与创新的丰硕成果,既有京剧、昆剧等受众广泛的剧种,也包含山东柳子戏、湖南祁剧、满族新城戏、新疆曲子戏等首次登台的特色稀有剧种 [2] - 剧目题材类型多样化,包括整理改编传统戏、新编古装故事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以及现实题材作品,展现一剧一格、百花齐放的创作成果 [3] 质量提升与评价机制 - 戏剧节将以往的剧本改稿会升级为剧目提升会,组织专家对入围剧目进行打磨 [3] - 推出系列文艺评论“杭州有戏”,分别让“专家评”、“青年评”、“观众评”,共同为剧目把脉支招 [3] - 鼓励院团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激励演员对角色精雕细琢、塑造典型,助推剧目保持恒久的艺术生命力 [3] 科技应用与艺术本体 - 善用科技赋能,更要坚守戏剧本体,更好地推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10][11] - 合理运用新技术的关键是把握好度和效、服务于剧目审美表达,剧作本身的基本艺术元素必须有较高的“成色” [12] - 在新技术不断涌现的时代背景下,更要在“减法”中提炼生活的本质真实,让舞台艺术拥有直抵人心的力量 [12] 市场拓展与城市融合 - 坚持“为观众多演出”的创作导向,让深受观众喜爱、演出场次多的剧目优先上演,“还戏于民”,增强群众的文化获得感 [8] - 打破舞台与观众的界限,戏剧预热演出活动在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呈现,通过戏剧“快闪”、讲座等活动让戏剧浸润城市生活、融入城市文化风景 [13] - 推动戏剧与城市双向赋能,对于优化戏剧生态、拓宽观众群体、提升市场效益大有裨益 [13] 可持续发展与运营 - 本届戏剧节提倡绿色低碳办节,依托数字化平台搭建公众广泛参与的低碳互动场景 [13] - 舞美设计制作倡导凝练节制、“一装多演”,反对不计成本、浪费奢靡的所谓“大制作”,道具多是可循环利用的环保材质 [13] - 鼓励“为观众多演出”,充分发挥戏剧价值,在演出中不断接受观众检验,使作品持续提升 [8]
让观众领略戏剧艺术多元魅力,为戏剧生态多样性注入活力 从中国戏剧节看传承与创新(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人民日报·2025-09-24 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