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政策支持与战略定位 - 国家层面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彰显“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 [3][4] - 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并强调5亿亩盐碱地的开发利用潜力,将其视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战略 [20][22][30] - “十四五”时期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过10亿亩,2024年全国粮食亩产达394.7公斤,较“十三五”末提高12.5公斤 [29][30] 农业现代化与科技应用 - 黑龙江农垦建三江管理局实现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展现了农业现代化的成果 [5] - 盐碱地治理思路转变,从治理土地转向选育耐盐碱植物,例如耐盐碱大豆和小麦品种的培育与推广 [17][18][22] - 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提升产能,河南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8808万亩,约占全省耕地面积的78%,支撑粮食总产连续8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 [29] 农民收入与经营模式 - 增加农民收入被定位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核心目标是让种粮户有钱赚,保障种粮积极性 [6][7][15] - 农民专业合作社模式有效促进增收,例如吉林梨树县合作社社员年分红8000多元,农机手每月领取固定工资 [8][9] - 多种经营渠道增加收入,例如广西蔗农通过种植10亩甘蔗年收入近4万元,农闲时在木板厂打工年收入可达10多万元 [11][12] - 湖南种粮大户承包480多亩水田,去年种田纯收入55万多元,并获得政府补贴7万多元 [14][15] 粮食生产与安全考察 - 高层多次在关键农时考察各地粮食生产,包括天津小麦、黑龙江水稻、河南油茶、吉林玉米、河北冬小麦等 [5] - 关注粮食生产具体指标,如河南高标准粮田示范区的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等指标良好,有望增产几百万斤 [26][27] - 盐碱地综合利用取得成效,河北黄骅市旱碱麦田预计亩产可达四五百斤,盐碱地逐步变身“大粮仓” [22][23]
学习进行时丨习近平总书记心系农民丰收的故事
新华网·2025-09-24 0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