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助力“高原水乡”农业提质升级
人民日报·2025-09-24 17:20

全球发展倡议下的中乌农业合作成果 - 中国—联合国粮农组织—乌干达南南合作项目是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特别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技术援助提升发展中国家农业生产能力和粮食安全水平 [2] - 项目在中国—联合国粮农组织南南合作信托基金资助下,由中国农业农村部在乌干达连续实施3期,派出近60名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开展技术示范推广活动 [2] - 合作成果被描述为南南合作的成功典范,让发展优先的共识持续凝聚 [1] 杂交水稻种植推广与成效 - 经过多年的优良品种引进及示范种植,乌干达杂交水稻单产达到当地常规水稻的2至3倍 [2] - 项目共实现约9万亩稻田的高产,涉及近8000个农户,户均年增收约800万乌干达先令 [3] - 中国专家向当地农民传授了包括科学翻耕、施肥、株距控制和精准收割在内的全套杂交水稻种植技术 [2] 小米新品种引进与收益 - 中国农业专家向乌干达引进了优质狐尾小米品种,该品种抗旱、抗病,产量比当地普通小米高出4至5倍 [3] - 狐尾小米示范种植面积达到1000亩,涉及近150个农户,户均年增收250万乌干达先令 [3] - 当地农户通过种植狐尾小米实现增收,并有示范员计划进一步扩大农业经营规模 [6]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应用 - 中乌友谊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专门设立稻渔种养试验及示范点,推广稻鱼共生技术 [4] - 该模式中稻田为鱼提供保护和有机食物,鱼的活动为水稻提供养分和氧气,有助于维持生态平衡且无需农药 [5] - 示范中心进行了4轮稻田养鱼示范,面积共计5000平方米,在10个区建立示范点50个,累计发放鱼苗超40万尾 [5] 农业产业园多元化经营 - 中乌农业合作产业园自2016年开园,开展水稻、玉米、高粱等高产经济作物示范项目 [5] - 园区建立肉鸡和肉牛养殖示范中心,并启动山羊品种改良计划 [5] - 园区建成有15万只蛋鸡的养殖场和日加工100吨大米的加工厂,开发了牛肉干、醪糟、小米锅巴等深加工产品 [5] 技术培训与能力建设 - 项目共计培训农民1.4万人次,发放各种技术资料上万份,提升了当地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应用相关技术的能力 [6] - 联合国粮农组织南南合作项目在乌干达原计划惠及9600人,实际直接和间接受益农民已达7万人 [6] - 中国专家在提供技术的同时示范实际操作,确保农民能够掌握并应用 [6] 合作拓展与未来展望 - 中乌两国已签署干辣椒、野生水产品输华协议,中国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与乌干达国家农业研究组织达成科技交流合作协议 [6] - 设立中国四川省农业科学院非洲(乌干达)工作站,以深化农业科技交流,对接乌干达农业产业化发展计划需求 [6] - 乌干达正通过实施“第四个国家发展计划”将农业现代化作为农村转型和农民增收的驱动力,并期待与中国进一步深化合作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