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国家公园依法建 不是简单“圈起来”(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日报·2025-09-25 10:16

国家公园立法与法治建设 - 我国首部国家公园法于2025年9月12日表决通过,将于2026年1月1日起施行,标志着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进入法治化、规范化新阶段[3] - 国家公园法首次从法律层面明确定义国家公园,是由国务院批准设立,以保护具有国家代表性自然生态系统为主要目的的特定陆域或海城[4] - 法律确立了统一规范高效的国家公园管理体制,明确国务院主管部门、管理机构和地方政府职责,强化跨区域协同,以解决多头管理、权责不清问题[6] 国家公园体系发展历程与现状 - 我国于2015年启动国家公园体制试点,2021年正式设立第一批5个国家公园,包括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4] - 首批5个国家公园保护面积达23万平方公里,涵盖近30%的陆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4] - 国家公园体制发展已走过10年,旗舰物种数量持续增长,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稳步提升[4] 国家公园设立与管理机制 - 国家公园法规定国家科学规划总体发展布局,严格设立条件,合理确定数量和规模,防止碎片化、盲目化乱象[5] - 法律要求设立程序需开展基础调查并广泛听取意见,经国务院批准后设立,并对相关其他类型自然保护地予以整合或撤销[5] - 国家公园建设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实行最严格保护,与一般供游览休闲的公园不同[5] 自然资源保护与生态修复 - 国家公园法首次确立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制度,将国家公园作为独立登记单元,明确产权主体,划清权属边界[7][8] - 法律明确国家公园实行分区管控,划分为核心保护区和一般控制区,并授权地方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办法[8] - 法律对生态修复予以系统规定,"修复"一词出现10次,强调从"单一保护"转向"系统修复",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9] 社区参与与可持续发展 - 国家公园建设注重平衡保护与发展,探索自然保护和资源利用新模式,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10] - 在首批5个国家公园,近5万人通过家门口就业获得工资性收入,年人均收入1万至2万元[11] - 法律鼓励公众参与,生态管护岗位优先聘用当地居民,并对特殊群体实行门票优惠,推动公众由"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11] 资金保障与全民共享 - 国家公园法明确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的多元化资金保障制度,所需经费列入本级预算[12] - 法律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通过设立基金、捐赠等方式为国家公园建设提供支持[12] - 全民共享是重要理念,通过生态管护、生态搬迁等形式吸纳当地居民参与建设和管理[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