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靠天吃饭”到筑牢“齐鲁粮仓” 山东用“芯”端稳饭碗
中国新闻网·2025-09-25 19:02
文章核心观点 - 山东通过系统性实施“藏粮于地”、“种业振兴”和“节粮减损”三大战略,构建了稳固、高效、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实现了从“靠天吃饭”到“科技赋能”的转变,筑牢了“齐鲁粮仓”[1][10] 藏粮于地:盐碱地治理 - 山东拥有近900万亩盐碱地,正通过分区分类的治理思路,构建鲁北渤海湾、鲁西鲁中沿黄、鲁东鲁南“三区协同”发展新格局[2][4] - 东营市拥有341万亩盐碱地,占全省38%,创新应用“封域双层暗管排盐”技术,将土壤含盐量由16‰降至3‰[4] - 德州市通过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建成全国首个百万亩“吨半粮”生产能力创建示范区,实现了盐碱地的产能突破[4][5] 种业振兴:良种创新 - 种业振兴行动实施以来,山东在种子资源保护利用和种业创新方面持续发力,例如在东营成功培育出耐盐碱玉米品种“鲁单510”[6] - “鲁单510”在2024年于中度盐碱地千亩生产田实现亩产650.1公斤的重大突破,创全国中度盐碱地夏玉米千亩方高产纪录[6] - 除玉米外,还涌现出“普冰03”、“中麦578”、“轮选49”、“航麦802”等一系列广适、高产的小麦新品种,并配套出台了《山东省种业振兴行动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6][8] 节粮减损:全链条管理 - 山东在机收、烘干、仓储、加工等关键环节精准发力,通过精细化服务和科技化手段实现节粮减损[9][10] - 在秋收环节,菏泽市鄄城县什集镇安排技术人员下沉田间,为农户提供农机操作安全规范和新型收割机使用技巧等专项培训[9] - 在粮食收储环节,菏泽市巨野县粮食储备库运用智慧粮仓技术,如粮温远程监控、内环流低温储粮控温、环流熏蒸系统等,确保储粮达到绿色环保要求[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