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育儿补贴到账前,“奶粉钱”骗局已精准送达,谁在贩卖母婴信息?
新京报·2025-09-26 08:00

育儿补贴政策与诈骗背景 - 国家卫生健康委于9月8日宣布育儿补贴申领全面开放,对3周岁以下婴幼儿按每孩每年3600元标准发放[1] - 政策公布后短短几周内,即出现针对该补贴的精准电信诈骗,诈骗剧本更新速度几乎与政策同步[1] 电信诈骗作案手法 - 诈骗分子通过归属地为香港的电话联系新手父母,自称“育儿补贴发放工作人员”,能准确报出孩子姓名、出生日期及申领金额[4][7] - 诱导受害者在手机浏览器输入IP地址(如106.13.182.174)访问伪装成“国家卫健委”的钓鱼网站,并填写个人信息和账户信息[4][5] - 以“账户未开通企业收款功能”为由,引导受害者下载“TestFlight”和“办公e服务”等陌生应用,并进入“线上会议”进行屏幕共享[5][6] - 诈骗应用诱导用户开启“辅助功能权限”,从而全面监控手机盗取支付信息,导致资金被划走甚至被尝试办理网贷[8] - 除电话诈骗外,社交平台出现声称“支付宝申请太慢”的钓鱼网址(如“育儿补贴.top”),引导用户安装来历不明软件完成诈骗[10][11] 个人信息泄露源头与黑色产业链 - 行业“内鬼”是泄露公民个人信息的主要源头,如月嫂服务公司派驻医院产科的文员,利用职务便利非法获取并出售母婴信息[15][16] - 某案例中,王某某伙同他人将近4万条新生儿信息打包出售,三年累计获利超过30万元[15] - 个人信息在非法数据交易市场上被称为“料”,在暗网和海外社交软件群组中交易,新生儿信息每条售价5元[22][23] - 黑市上“新生儿料”包含姓名、出生日期、母亲姓名及身份证号等六项信息,因诈骗命中率高成为“常青货”,有卖家持有近2万条数据[23] - 黑色产业链上游为黑客或“内鬼”,中游负责数据贩卖,下游进行诈骗洗钱,形成密切配合的分工协作模式[21] 诈骗影响与案件规模 - 公安部数据显示,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已成为数量上升最快的刑事案件类型,超过90%的案件是由于个人信息泄露引致[29] - 2024年全国检察机关起诉电诈犯罪7.8万人,同比上升53.9%;起诉利用网络实施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2458人[29] - 上海静安区检察院2024年办理的12件侵犯个人信息公益诉讼案,共涉及个人信息超104万余条,违法所得57万余元[29] 行业治理与防护挑战 - 案件追查难点在于个人信息交易高度隐蔽、多在境外平台进行,且取证认定门槛高[30] - 治理难点包括诈骗工具AI化、跨境作案取证困难、数据源头混乱、公众防范意识参差不齐以及跨部门协作复杂[30] - 司法机关需在刑事端追究责任,并配合行政监管、行业合规与社会防范,形成合力遏制犯罪[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