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 在川国家级创新平台增至205个,10个国家大科学装置正在加快建设[1][6] - 布局建设天府兴隆湖实验室、天府绛溪实验室、天府锦城实验室、天府永兴实验室,成为吸引顶尖人才和开展前沿研究的关键力量[6] - 高能级创新平台取得系列突破: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实现国内首次"双亿度"突破,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拉索"跻身世界一流,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诞生50余项国际领先成果[5][6] - 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将生物治疗成果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的时间缩短30%到50%[6] 区域协同创新格局 - 发挥成都、绵阳两大创新主引擎的辐射带动作用,布局建设德阳、泸州、宜宾、南充等特色创新高地[7] - 支持其他市(州)探索"总部+基地"、"研发+制造"等合作模式,带动全省创新能力整体提升[7] 重大科技项目布局 - 已布局重大科技项目102个,近期还将启动58个项目[2][8] - 重大科技专项聚焦人工智能、航空航天、先进装备、生物制造、清洁能源、先进材料等领域[8] - 涌现多个"四川造"创新产品:国内首台F级50兆瓦重型燃气轮机、首款TROP2国产抗体偶联药物、国内首台Flash放疗设备[8] - 电子科技大学与天府绛溪实验室联合发布全球首个氮化镓量子光源芯片[8] 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 - 支持企业牵头、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参与的"大兵团作战式"联合攻关,加速实验室成果向工厂产品转化[9] - 创新开展企业找技术、成果找市场"双向揭榜挂帅",鼓励协同突破产业链"卡脖子"问题[9]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 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增至1.93万家,是2020年的2.4倍,科技型中小企业增至2.4万家[10] - 企业牵头承担重大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项目的比例提高到60%[10] - 企业研发经费投入比2020年增长58.4%[10] - 上市科技型企业达94家,占全省上市企业总量的52.8%[10] 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 在川两院院士达到67人,研发人员突破40万人,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达到454万人[11] - 通过22家单位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已优化评价标准50余项,惠及科技人才超3万名[11] - 持续实施"天府英才"工程、"萃青工程",全面推行"天府英才卡"制度[11]
“十四五”时期建设西部地区创新高地主要成就公布 从三个数字看硬核“成绩单”
四川日报·2025-09-26 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