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新股前瞻|净利润波动明显,扩产计划与复合铜箔布局能否打开海伟电子估值空间?
智通财经网·2025-09-26 11:04

公司上市与业务概况 - 河北海伟电子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2025年8月27日第二次向港交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中金公司为独家保荐人[1][2] - 公司是一家电容器薄膜制造商,主要生产电容器基膜和金属化膜,这些产品是薄膜电容器的关键组成部分[2] - 以2024年电容器基膜销量计算,公司是中国第二大电容器薄膜制造商[2] 财务业绩表现 - 2022年至2024年,公司收入持续增长,分别为3.27亿元、3.3亿元、4.22亿元[2] - 同期净利润波动明显,分别为1.02亿元、6982.6万元、8641.8万元,尚未回到2022年高点[2] - 2025年前五个月,公司收入下滑约3.2%至1.57亿元,净利润下滑约4.56%至3135.9万元[2] - 收入增长主要得益于电容器基膜销量整体增长以及高价格的金属化膜持续放量[6] 产品结构与销售情况 - 2024年,电容器基膜销售收入占总收入的71.7%,金属化膜占比升至22.4%[6][7] - 2022至2024年,电容器基膜平均售价持续下滑,分别为每吨3.49万元、3.03万元、2.93万元,但销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分别为8615吨、7811吨、10482吨[6] - 金属化膜自2023年开始放量,2023年、2024年销量分别为1150吨、1327吨,平均售价分别为每吨6.42万元、6.94万元[6] 盈利能力分析 - 公司毛利率波动是影响净利润释放的关键原因,2022年至2024年毛利率分别为44.9%、31.2%、29.7%[7] - 2023年毛利率大幅下降主要因电容器基膜市场终端价格下滑,客户要求降价所致[9] - 2024年金属化膜毛利率降至12.9%,同比下滑超10个百分点,主要因金属价格上涨导致成本增加[7][9] - 2025年前五个月毛利率从27.9%提升至35.5%,毛利增长23.2%至5573万元,但行政和研发开支增加导致净利润下滑[8] 公司发展历程与股东背景 - 公司成立于2006年,是我国电容器薄膜产业国产化的关键推动者之一,于2010年研发并建设国内首条国产电容器薄膜生产线[4] - 公司于2022年被评为河北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024年被评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 - 上市前股东包括比亚迪(持股4.9%)、阳光电源(持股2.94%)等上市企业,以及中金公司等投资机构和多家政府资本[5] - 公司共进行三轮融资(A轮、A+轮、B轮),累计融资额超2.9亿元,2023年10月B轮融资后估值为23.25亿元[4] 行业市场前景 - 中国电容器基膜市场规模从2019年的12亿元增至2024年的3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24.2%[10] - 预计至2026年市场规模将达到76亿元,2025至2029年年复合增长率为15.5%[10] - 细分市场中,应用于新能源电力系统的增速预计为24.3%,新能源汽车市场为16.4%,工业设备和家用电气市场为3.4%[10] 市场竞争格局 - 2024年电容器基膜市场前五大厂商市场份额合计61.6%,集中度较高[13] - 公司市场份额为14.2%,排名第二,与第一名(15.1%)及后三名(11.9%、10.3%、10.1%)份额接近,竞争激烈[13][14] 产能扩张与未来计划 - 公司计划在2026年至2027年投产四条电容器基膜生产线,新增年产能16000吨[14] - 公司2024年电容器基膜实际产量为11904吨,产能利用率高达98.8%,扩产后产能将实现翻倍[15] - 公司已将业务延伸至复合铜箔基膜领域,正与一家A股上市公司共同研发[16] - 中国复合铜箔市场规模预计从2025年的110.9亿元增至2029年的494.7亿元,年复合增速45.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