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货币政策格局转变 - 全球主要央行货币政策从疫情后的高度协同,正式转入多速、多向、高不确定性的新周期,呈现"正常化—宽松—观望"三轨并行格局 [1] 美联储政策调整 - 美联储于9月17日宣布预防性降息25个基点,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下调至4.0%-4.25% [3] - 此次降息决策以8-1的投票结果通过,主席鲍威尔强调其为"风险管理举措",源于劳动力市场走弱与通胀居高不下的罕见组合 [3][4] - 美国8月PCE物价指数同比上涨2.7%,核心PCE达2.9%,商品通胀加速至1.2% [3] - 鲍威尔估计美国加征的关税对核心PCE贡献约0.3至0.4个百分点,影响预计持续至2026年 [4] - 鲍威尔明确表示未来政策将"逐次会议决策",不预设路径,且对降息50个基点完全没有广泛支持 [5] 日本央行政策正常化 - 日本央行以7-2的投票结果维持政策利率于0.5%不变,但宣布启动年度减持ETF及J-REITs计划,初始规模约为6200亿日元(约42亿美元) [6] - 这是日本长达十余年超宽松货币政策的实质性退出,尽管按当前速度完全出清其约37万亿日元(约2510亿美元)的ETF持仓需逾百年 [6] - 日本8月核心CPI同比上涨2.7%,但剔除能源后的"核心-核心"CPI同比上涨3.3%,显示潜在通胀压力依然强劲 [7] - 行长植田和男表示,若经济和物价预测实现,将继续提高利率,但承认未来前景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7] - 日本首相辞职引发的政治风险也被纳入政策考量 [8] 欧洲央行政策立场 - 欧洲央行于9月维持存款机制利率在2%不变,符合市场预期,认为通胀率已接近2%的中期目标且经济展现韧性 [9] - 央行内部对进一步行动存在分歧,但多数官员认为当前利率"足以应对多重挑战" [10] - 最新季度预测显示,2026年欧元区CPI预计上涨1.7%,2027年为1.9%,均低于2%目标 [10] - 市场普遍认为欧洲央行本轮降息周期已结束,年内再次行动概率不足三分之一 [10] 英国央行政策权衡 - 英国央行以7-2的投票结果维持利率在4%不变,强调中期通胀压力依然显著,8月CPI同比涨幅达3.7% [11] - 央行决定自10月起将量化紧缩(QT)速度从每年1000亿英镑放缓至700亿英镑,以缓解长债市场压力 [12] - 数据显示,英国央行QE资产组合自利率升破2%以来已亏损约930亿英镑,预计生命周期内纳税人损失将超1000亿英镑 [13] - 行长贝利表示利率仍有进一步下降空间,但降息时机与幅度取决于通胀路径 [12] 加拿大与澳大利亚央行宽松举措 - 加拿大央行于9月18日宣布降息25个基点至2.5%,为2024年3月以来首次降息,旨在缓解美国加征关税对经济的冲击 [14] - 加拿大第二季度GDP按年化计算萎缩1.6%,央行明确指出美国关税政策严重压制经济活动 [14] - 澳洲联储于8月降息25个基点至3.6%,为年内第三次降息,累计降息75个基点 [15] - 澳大利亚8月消费者价格指数同比上涨3%,触及澳洲联储2-3%目标区间上限 [17] - 两国央行均强调未来政策将保持审慎,高度依赖经济数据表现 [14][15][16] 未来政策挑战与展望 - 全球主要央行正面临通胀结构复杂化、外部风险加剧及财政与货币政策协调难度上升三重挑战 [18] - 多边央行呈现"美日收紧、美加澳放松、欧英观望"的交叉路径,政策分化可能进一步加剧 [18] - 未来政策路径将高度依赖数据演变、外部冲击传导及国内政治经济稳定性 [18]
通胀粘性VS就业疲软,全球央行在紧缩与宽松间艰难求衡
新华财经·2025-09-26 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