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览“十四五”时期考古工作成就 文化遗产在保护中利用、成果惠及更多群众
央视网·2025-09-26 16:44
全国“十四五”期间考古工作成就 - 系统推进21个"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并扎实开展1284项主动性考古项目[4] - 在人类起源、农业起源、文明起源等关键领域取得新进展[4] -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文明定义和古国时代划分的中国方案[4] - 通过"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发布32期共107项考古成果[7] 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 - 西藏旧石器时代研究、长江下游区域文明模式研究等取得新发现[7] - 考古成果展示了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和五千多年文明史[7] 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体系 - 全国构建由150处大遗址、65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240余座遗址博物馆组成的中华文明标识体系[9] - 四川省建成三星堆、金沙等4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11] - 三星堆博物馆新馆、罗家坝遗址博物馆已开放运营,江口沉银等博物馆加速建设[11] 文化遗产活化与区域发展 - 四川省打造"东坡行旅"等文物主题游径,将单个遗产保护升级为文化线路活化[11] - 以三星堆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为引领,推动文化遗产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11] 城市考古与文物保护政策创新 - 成都市首创"先考古、后出让"的考古前置模式,有效保护地下文物[13] - 出台国内首个文化遗产保护"容积率"奖励政策,保留的文物建筑不计入容积率和建设密度[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