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跟着老舍,在北京城遛个弯儿
北京青年报·2025-09-26 21:52
老舍与北京人艺的合作渊源 - 老舍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合作长达16年,其作品《龙须沟》、《茶馆》、《骆驼祥子》均由剧院演员呈现[7] - 1950年,老舍为北京人艺创作三幕六场话剧《龙须沟》,该剧由导演焦菊隐在史家胡同56号院闭门七昼夜完成舞台脚本改编,最终成为话剧经典[8] -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于1952年6月12日在史家胡同56号院正式成立,院部及众多演职员工均驻扎于此,老舍与郭沫若、曹禺并称剧院三大编剧,支撑人艺成为"郭老曹剧院"[8] 老舍的创作与生活轨迹 - 老舍归国后所有作品均在丰富胡同的"丹柿小院"创作,包括话剧剧本、小说、散文及诗歌[11] - 老舍曾在中国儿童剧场观看其创作的童话剧《宝船》,并参与中国作家协会倡议的儿童文学创作[9] - 老舍频繁出入王府井大街的中国文联、中国作协办公地点,步行几分钟即可参会或欣赏文艺节目[14] 老舍的社会活动与人物关联 - 老舍通过盲艺人培训班帮助盲人转型,最终促成香山盲人橡胶厂的建立,体现其对社会事务的积极参与[13][14] - 老舍与友人萧伯青(萧从方)交往密切,萧伯青曾在其婚礼担任伴郎,后共同在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工作,并留存大量通信及回忆史料[3] - 老舍与同仁堂乐家住宅相关的文化人范瑾、于光远等存在间接关联,体现其社交网络与地域文化的交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