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概况与核心主题 - 2025北京文化论坛于9月23日至24日举办,围绕永久主题“传承·创新·互鉴”和年度主题“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包含近800名中外嘉宾、6大平行论坛及20余场专业沙龙 [2] - 论坛聚焦于搭建文化之桥、深化交流对话及推动人文合作,旨在通过“中国方案”回应时代关键议题 [2] 科技赋能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 - 数字技术在文明存续与互鉴交流中发挥重要作用,如三维数字扫描和5G网络的应用为文化保护树立新标准 [3] - 故宫博物院利用人工智能知识图谱技术,“故宫名画记”的扫描精度达10亿至60亿像素,便于观众检索文物 [5] - 敦煌研究院“数字敦煌资源库”实现30个洞窟高清壁画图像和全景漫游节目全球共享,覆盖78个国家,访问量超2000万次 [5] - 国家图书馆建设的中华古籍智慧化服务平台已发布1.2万余种、12万余册古籍数字化资源 [5] - 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云上中轴”项目累计吸引109万名公众参与,实现“人人可巡查、人人可守护” [5] 文化产业的市场表现与消费拉动 - 国家博物馆凤冠冰箱贴累计销量于2025年3月突破百万,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天宫藻井冰箱贴带动文创销售3500万元,入选“全国文化中心建设2024年度十件大事” [5] - 3A游戏《黑神话:悟空》总销售额破百亿元,直接拉动旅游消费,2024年国庆期间山西27个文物景点累计接待游客188.54万人次 [6] - 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位列全球动画电影票房榜首,周边销售额超3亿元,淘宝平台下单购买哪吒相关产品的用户达200万人 [6] 人工智能对文化创作的影响与挑战 - AI技术显著提升影视行业效率,例如将舞剧《只此青绿》搬上银幕时,传统需一周完成的镜头AI仅需一人半天即可实现降本增效 [7] - AI为创作者提供更高自由度,使电影人以更低成本追寻内心影像表达,但同时也需构建适配的版权新生态 [7] - 未来AI生成内容版权治理可能聚焦训练数据规范使用、创作过程可追溯、平台治理责任及跨境规则协调等方向 [7] 文化科技融合的战略前景 - 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为智能时代文明演化提供“和合共生”的实践路径,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4] - 北京正形成以人工智能为主导、科技文化深度融合的新质生产力发展走廊,即世界第四大“全球创新圈”,旨在重构文化叙事体系 [9] - 文化产业被视为社会向心力的重要纽带,在政府与市场协同促进下面临大好发展环境 [6]
用中国经验回答时代之问
北京日报客户端·2025-09-27 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