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声里
人民日报·2025-09-27 07:31
文章核心观点 - 文章通过个人成长经历,描绘了音乐在北京城市文化中的深厚根基和日常存在,展现了从童年到成年不同阶段参与音乐活动的体验,并探讨了音乐与城市生活自然融合的舒适共存方式 [1][2][3] 学生时代音乐教育 - 小学四年级参加“红五月”歌咏比赛,班级合唱电影《花儿朵朵》主题曲《花儿朵朵向太阳》,演唱服装为白色衬衫裤子并系红领巾 [1] - 合唱歌曲歌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例如将原词“鱼儿离不开水”改为“鱼儿离不开海洋”,体现了文艺演出的灵活性和初步的“创作”意识 [1] - 高中阶段歌咏比赛难度提升,进行分男女声部合唱大型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中的《黄水谣》 [2] - 语文特级教师吴昌顺亲自讲解《黄水谣》的历史背景和歌词,并进行逐句教唱,歌曲演唱难度高,涉及音高突变和儿化音处理等挑战 [2] 对特定音乐作品的深度认知 - 《黄水谣》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被认为是最难的歌唱作品之一,作品体现了传统美学和民族大义,情感悲情且对比强烈,饱含朴素的抗日与爱国决心 [3] - 在接触昆曲和曲艺后,对《黄水谣》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3] 音乐与城市生活的融合 - 北京被描述为“接地气的音乐之都”,其音乐元素体现在公园的京胡声、票友吊嗓子、大街小巷的吆喝及语言韵味中 [1] - 热爱音乐的最佳方式被描述为日常的自娱自乐,例如饭后弹奏琵琶、三弦,在野外哼唱,或跟随街边商铺的老歌即兴跟唱 [3] - 音乐被视为储存在城市中并徘徊于日常之间的存在,代表了人与音乐最为舒适的共存方式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