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经济发展战略与目标 - 核心战略是建设海洋强省,推动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发展路径为人海和谐、合作共赢 [1][3] - 海洋生产总值占全省GDP比重目标明确,计划从2023年的33.8%提升至2026年的40% [6] - 规划坚持陆海统筹、资源融通,注重创新驱动、高效协同、产业更新 [6] 海域资源管理模式创新 - 推动海域管理模式从平面向立体、从二维向三维转变,创新解锁立体用海新模式 [2][9] - 2023年3月印发通知,将海域空间精细划分为水面、水体、海床、底土四层,可分层出让使用权 [9] - 2024年5月1日正式实施《海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办法》,为海域立体分层设权提供法治保障 [9] - 已有多个项目实践立体用海,如三亚跨宁远河工程分层使用海域,三亚月亮岛工程精准申请底土空间约1.18公顷 [10] 海洋能源产业进展 - “深海一号”大气田二期项目于2024年6月全面投产,我国最大海上气田建成,年产气量有望超过45亿立方米 [2][11] - 加快深海油气增储上产,重点推进陵水17-2气田全面投产,加快乐东10-1等气田开发利用 [12] - 海上风电产业迅速崛起,大唐海南儋州12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一场址60万千瓦已并网发电,二场址60万千瓦预计2024年下半年开工 [12] - 海上风电装备制造本地化加速,洋浦海上风电产业园设备已实现自产自用,东方、儋州、临高等市县引入叶片、塔筒、海缆等上下游制造企业 [12] - 2025~2027年具体方案包括培育海洋新兴产业,加快海洋油气矿产增储上产,开展“多气合采、多能利用”潜力评价,推进海上风电制氢制醇及加注一体化示范工程 [12] 海洋科技与装备制造 - 着力打造国家海洋科技自立自强的前沿“实践场”,实现从实验室攻关到产业应用的全链条创新生态 [15] - 2022年4月印发《海南省先进装备制造首台套奖励资金管理实施细则》,按项目总投资的30%给予奖励 [16] - 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已汇聚1200余家涉海企业,其中20余家深海高端装备制造重点企业形成集群态势 [16] - 聚焦水下采油树等关键装备,形成从实验研发、总装测试到产业化应用的完整链条,2023年实现国内首台深水水下采油树的本土化生产 [20] - 预计2026年1500米深水水下采油树整体国产化率达到85% [20] - 一批世界级原创技术在海南率先突破,如“深海一号”能源站的立柱储油、超深水钻完井、智能化远程控制系统等 [21] 海洋牧场与渔业升级 - 推进海洋渔业与水产品加工产业提质增效,拓展深远海养殖,培育南繁育种、精深加工、集散贸易、渔旅休闲等多元业态 [13] - 龙栖湾普盛海洋牧场总规划海域350公顷,配备4个智能养殖旅游平台和50个智能养殖网箱,被评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 [13] - 致力于实现三产融合创新,通过深挖海洋一产、衍生三产、带动二产,促进渔民增收 [13] - 积极推动三亚崖州湾、儋州峨蔓、琼海潭门、澄迈马袅湾、东方四更等5个海洋牧场建设 [14] 海洋科技创新平台与探索 - 南山港科考海试服务航次年均增长224%,2024年达1416航次,显著提升深海科学实验能力和装备迭代效率 [18] - 我国首艘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于2020年下潜至10909米,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实现万米载人深潜的国家 [19] - 2022年启动“全球深渊深潜探索计划”,已携手10个国家的145名科学家完成214潜次,探访全球9条深渊 [19] 新兴海洋产业与模式 - 全球首个海底智算中心在海南投用,完成675PFlops的高质量算力集群建设,采用“陆数海算”模式,利用海上风电直供绿电、海水冷却技术降低碳排放 [7] - 海底数据中心作为首例海域立体分层设权出让项目,只占用海床,可与海上新能源、海洋监测、海洋牧场等深度融合 [8] - 该中心已服务百余家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用户逾千人,满足教学、科研和企业大模型研发等多元算力需求 [7]
瞭望·治国理政纪事|把海南打造成海洋强省
新华社·2025-09-27 1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