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央视网评|微短剧如何跳出“霸总”的套路?
央视网·2025-09-28 13:09

行业现状与内容特点 - 微短剧内容高度同质化,2024年热门剧目中189部剧名带“总裁”,109部出现“夫人”,81部提到“娇妻”,80部涉及“离婚” [1] - 人物设定夸张、情节脱离现实,例如出现“一胎生99个孩子”等违背常识的内容 [1] - 行业陷入“三俗”循环,通过浮夸人设博眼球、低智剧情赚流量、狗血冲突制造“爽感” [1] - 微短剧叙事节奏快、体量小,但大量作品跟风拍摄“霸总”“豪门”“狗血”题材,导致内容同质化、质量低下 [2] 商业模式与市场驱动 - 微短剧采用“短平快”“流量第一”的商业逻辑,单部成本通常不足50万元,最快7天即可完成从剧本到上线的全过程 [3] - 在“流量为王”驱动下,制作方倾向于复制成功套路,包括固定人设、相似情节和万能冲突解决法,以保障点击量 [3] - 平台算法推荐加剧问题,系统倾向于推送互动高的猎奇、强冲突内容,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3] - 截至今年7月,中国微短剧用户已接近7亿,市场规模有望超过去年的500亿元 [5] 行业挑战与问题 - 创作人才不足,许多编剧从网文写手转行,习惯使用“打脸”“反转”等套路,缺乏对真实生活的观察和思考 [3] - 庸俗内容拉低行业水准,使微短剧在许多人眼中与格调低下、审美庸俗画上等号,埋没优质作品 [4] - “霸总”剧传递“金钱至上”“不劳而获”“嫌贫爱富”的扭曲价值观,消磨社会奋斗精神,对青少年和老年人尤其不利 [3] 监管措施与行业导向 -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将不断细化管理,对微短剧中群众反映强烈的“雷人”剧情、“霸总”人设等问题及时纠偏 [1] - 广电总局近期出台多项措施,包括建立分类管理制度、制定《微短剧管理办法》、整治低质内容、要求平台自查自审 [7] - 监管部门为行业划出红线,旨在遏制无序扩张,推动微短剧走向更健康的方向 [4][7] 未来发展路径 - 平台应在流量分配上向优质内容倾斜,形成“好内容带来高流量,高流量激励好内容”的良性循环 [7] - 主管部门可设立评优机制,通过政策和资金扶持推动微短剧精品化 [7] - 创作者需回归内容本身,挖掘传统文化、历史故事、现实生活、自然人文等多元题材 [7] - 已有《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大山的荣耀》《重回永乐大典》等优质短剧获得观众认可,证明微短剧可以既有流量又有格调 [7] - 行业需要进行自我革新,让微短剧“微”而不弱、“短”而不浅,真正打动人的永远是真实、有共鸣的生活故事 [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