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推动我国碳市场发挥更积极作用(美丽中国)
人民日报·2025-09-29 05:56

全国碳市场建设现状与规模 - 我国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并稳定运行,覆盖全国60%以上的碳排放量 [1] - 截至8月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累计成交量近7亿吨 [1] - 强制碳市场首次扩围纳入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覆盖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占比60%以上 [3] 碳市场政策框架与发展规划 - 我国碳市场领域第一份中央文件《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印发,为市场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和能力支撑 [1] - 《意见》明确提出全国碳市场发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统筹全国市场与地方试点市场,不再新建地方或区域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2] - 生态环境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30余项制度和技术规范,初步形成多层级、较完备的碳市场法规制度体系 [6] 市场结构与运行机制 - 全国碳市场体系由履行强制减排责任的强制碳市场和激励社会自主减排的自愿碳市场共同构成,两者独立运行又互补 [3] - 强制碳市场未来将管控全国70%以上的碳排放量,自愿碳市场可减少强制市场未覆盖的排放并通过CCER抵消机制优化企业履约 [3] - 企业经营普遍形成“排碳有成本,减排有效益”的共识,碳市场帮助企业优化减排成本 [5] 关键工作与未来方向 - 当前关键工作包括实现全国碳市场与国家碳排放“双控”有效衔接、引入配额有偿分配、加强交易机构管理以防范风险 [2] - 配额管理将逐步由强度控制转向总量控制,到2027年对排放总量相对稳定的行业优先实施配额总量控制 [7] - 完善碳定价机制需体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政府用好总量设定、配额分配等政策工具 [8] 能力建设与技术应用 - 加强全国碳市场管理能力建设,建立健全与市场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统一监督管理体系 [5] - 未来将区块链、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到碳市场建设,以提升碳市场数据质量 [6] - 不断完善碳排放核算体系,压实数据质量主体责任,优化核算方法,并引入连续在线检测技术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