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经营困境 - 全国多地公交企业陷入经营困境,出现亏损甚至欠薪问题,例如甘肃白银市公交公司驾驶员工资连续3个月未正常发放,员工住房公积金和社保也未能按时缴纳[2] - 公交公司普遍采取缩减班次、线路,减缓车辆更新等措施以降低成本,但经营仍面临严重困难[2] - 云南某县公交公司客流量较2019年减少了60%[2] 客流量下滑趋势与原因 - 全国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量从2019年的691.76亿人次减少至2024年的386.70亿人次,仅为2019年的56%[3] - 公共汽电车在城市公共客运量中的比重从2019年的54%跌至2024年的36%[3] - 公交客运量自2014年开始每年下滑2.5%,主要原因是地铁网络发展分流中长距离客流,以及电单车、私家车、网约车因灵活、私密等优势侵占了短途与通勤市场[3] - 乘客对出行品质要求提高,公交车车速慢、车辆间隔长无法保证出行时间,导致乘客流失[4] 收入减少与政策性亏损 - 湖北恩施市公交公司单车日收入由2019年的近1000元下降至目前的不足560元[5] - 免费乘客群体(包括老年人、现役退役军人、残障人士等)占比接近总乘客的25%,公益属性导致收入与成本倒挂[5] - 经营冷僻线路亏损严重,例如通往殡仪服务中心、机场的专线日收入不足150元,不到平均日收入的1/3[5] - 常规公交线路为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形成政策性亏损,需政府补贴,但部分地方因财政吃紧补贴不及时、不到位[5] 补贴政策变化与资金压力 - 老年人免费乘车政策最初约定地方政府承担70%成本,但目前企业承担约70%,政府补贴仅占30%[6] - 2019年后中央财政对公交企业的新能源车运营补贴改为城市交通发展奖励资金,额度减少了70%左右[6] 企业人员与车辆老化问题 - 公交企业面临人员老龄化,湖北恩施市公交公司超过45岁的员工占比超过70%[6] - 由于薪资缺乏竞争力难招新人,云南某县公交公司驾驶员人数减少一半,平均年龄达52岁左右[6] - 新能源公交车一般使用10年需更新,2015-2016年更换高峰期的车辆将在2027年左右面临更新,但企业经营状况不佳可能无力更新[6] - 上海嘉定公交公司2024年报废93辆车未更新,2025年计划报废349辆、更新284辆,预计两年间车辆总数减少20%[6] 服务削减与恶性循环 - 为应对困境,不少城市公交调整线路、减少班次,导致等候时间加长,加剧乘客流失,形成恶性循环[7] - 部分企业将司机班次从早晚两班调整为一班(从早6点到晚9点),增加安全隐患[7] 政策支持与发展方向 - 2024年12月施行的《城市公共交通条例》提出落实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坚持其公益属性[9] - 专家建议对公交企业需有稳定的财政投入和科学的补贴机制,并保障公交路权[9] - 公交企业需保证高品质服务,通过与其他交通方式接驳、推出定制公交、通勤快线、社区微循环等多样化服务提升竞争力与客流量[9] 企业多元化经营探索 - 公交企业积极探索多元化业务以增强造血机能,例如湖北恩施市公交公司创办车辆维保企业、旅游服务公司(公交+旅游模式)以及商贸公司[10] - 行业专家建议将公交场站充电桩对社会车辆开放,形成充电网络以提高收益,并允许利用闲置站场与快递企业联动发展“公交+快递”物流网络,河南郑州、江苏南京等地已展开探索[10] - 通过客货邮融合,公交车可协助解决乡村快递“最后一公里”问题,并将农产品运到城里,但需在法律层面做出突破并根据城乡特点因地制宜[11] - 公交企业需提早布局智能建设,通过数字化赋能实现精细化运营,使公交车更准点快速[11]
公交企业如何行稳致远(金台视线)
人民日报·2025-09-29 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