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新质生产力培厚知识土壤(人民时评)
人民日报·2025-09-29 06:28
科普的战略意义与定位 - 科普是架起前沿科技与日常生活桥梁、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培厚知识土壤的关键举措[1] - 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通过科普让大众理解掌握新技术,才能实现新经济新业态从高精尖到接地气的转化[1] - 科普让更多新技术新成果从纸面走向市面、从展厅走进生活,使人们切身感受科技创新如何激发新质生产力[1] 科普内容与形式的演进 - 科普需注重与前沿科技、新兴产业相结合,以提升人们对新质生产力的可感可及性[2] - 聚焦科学前沿开展科普,既能提升发展新质生产力所需的科学素养,又能培育对新供给的消费需求[2] - 科普不仅是普及科学知识,也需弘扬科学精神,应对人工智能等前沿创新带来的治理、规则和伦理挑战[3] - 2024年修订的科普法强调了科技伦理的重要性,旨在通过多层次科普提升社会科学精神[3] 科普工作的进展与成效 - 2024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5.37%,已提前完成2025年阶段发展目标[3] - 全国科普月期间,浙江公布新一批省级新质生产力科普体验馆,涵盖各新兴科技领域,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面向公众开放[1] - 科普活动形式多样,如北京怀柔科学城的共享未来系列活动包含小小工程师思维培养工作坊,让参观者从古老算盘学到现代计算机[2] 科普对产业与经济的推动作用 - 科普促进精准农业、智能制造、低空经济、智慧医疗等新经济新业态的落地生根[1] - 科普通过培育消费需求,最终在高水平供需平衡中更好服务于科技强国建设[2] - 随着全民科学素养提升,更多前沿科技将加快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汇聚高质量发展动能[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