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柯克的政治背景与影响力 - 查理·柯克是青年右翼保守派的代表人物,30岁出头,未上过大学,高中时期便组织“美国转折点”组织,并迅速成为有威望的青年领袖[3] - 他在特朗普两次赢得大选的过程中,为争取青年选票起到关键作用,因此受到特朗普的特别看重[3] - 柯克早期政治倾向更接近共和党内的自由主义分支,主张小政府和自由市场经济,与当前MAGA派的主张存在冲突[4] - 他通过直接进入大学校园与立场相左的学生群体辩论,赢得了大量年轻白人男性的支持,其组织成功说服约10%的美国年轻人转而投票给共和党和特朗普[7][8] - 柯克与特朗普的儿子关系密切,并作为中间人将万斯介绍给特朗普圈子,对万斯成为副总统起到关键作用[8] 美国年轻选民政治倾向的变化 - 美国年轻选民中一直存在倾向于支持共和党和右翼的群体,并非全部支持民主党[9] - 经济全球化导致美国中西部“铁锈带”工厂倒闭和失业率上升,在此背景下成长的年轻人对民主党主张的全球化思潮产生抵制[11] - 福音派保守力量在美国主流社会中回潮,有组织地参与政治,影响了部分年轻人的政治取向[11] - 大学校园氛围偏左主要源于教职工群体亲民主党,柯克的进入激发了校园内倾向右翼的学生发声和组织[11] - 柯克的成功得益于其优秀的口才、形象和组织能力,以及右翼政治势力的资金支持[12] 美国政治极化和身份认同分裂 - 美国社会出现了国家认同的巨大分裂,一派认为美国应是白人基督徒主导的国家,另一派则认为美国是多元移民国家应由精英治理[16][17][18][20] - 政治竞选内容从政策取向转变为价值观冲突,如拥枪权、堕胎等议题,导致妥协变得困难[30][31] - 美国社会结构从橄榄型变为哑铃型,中间选民减少,政治策略转向激活基本盘而非争取中间派[29][30] - 特朗普和柯克等人通过重构事实和指责政治对手的策略,成功地动员了基本盘选民[21][22][29] - 两派美国人对政府角色的看法截然不同,一派主张小政府大社会,另一派认为政府应保障平等权利和合理分配[18][20] 美国政治暴力和阴谋论 - 美国历史上的政治刺杀多由右派人士实施,与拥枪文化密切相关,本次事件出现了施害者立场反转[33][34] - 特朗普阵营在无证据情况下将柯克遇刺指控为“左翼阴谋”,这种操作源于其长期依赖的话语策略和政治习惯[21][22][25] - 美国信息环境恶化,左右翼各自形成封闭的信息环境,尤其是右翼群体难以接触到中立客观信息[24] - 美国已进入“后真相”社会,政治人物更关注叙述的政治效益而非事实本身,如特朗普关于泰诺的言论[37] - 本次枪手罗宾逊出身保守家庭,大学后政治立场剧变,其行动可能受个人生活因素影响而非纯粹政治动机[25][26][35] 美国宪法和制度面临的挑战 - 美国宪法修正面临巨大困难,特别是第二修正案关于拥枪权的修改,在政治高度对立环境下几乎不可能实现[43][44][45] - 各州在枪支问题上的立法差距扩大,如纽约、加州控枪严格,而得州等州越来越宽松,加剧了社会撕裂[44] - 对宪法核心内容的分歧使宪法作为社会整合根本大法的功能受到挑战,两派互不认同对方对宪法的理解[44] - 美国体制仍展现出一定韧性,如吉米·坎摩尔的脱口秀在被停播后又因民众抗议而回归,南达科他大学教授被开除后复职[46][47] - 言论自由受到冲击,但仍有像泰德·克鲁兹这样的共和党人继续推进言论自由,体现了体系的自愈能力[47]
观察者网·观学院直播厅【思想者说】第13期(上):“悲剧”撕裂美国——查理·科克之死
观察者网·2025-09-29 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