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几天下了一年的雨” 北方城市如何更新汛期安全观
新华网·2025-09-29 20:07

极端天气现象与北方降雨模式变化 - 今年主汛期北方多地遭遇极端强降雨,包括北京山区、河北承德、甘肃兰州等地,引发山洪、山体滑坡等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1] - 北方出现“几天下了一年的雨”的现象,北京部分八九十岁老人表示“一辈子没见过这么大的雨” [1] - 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强且北扩,导致北方夏季极端强降雨增多,“北方少雨”的固有认知可能不再适用 [2] - 北京市最初预计6月至9月降水比常年同期多一至三成,但6月1日以来实际累计降雨超432.7毫米,比常年同期多75% [1] - 7月23日8时至29日11时,北京降雨量达到一年里将近四成的雨量 [1] 气象预警与应急响应机制 - 暴雨红色预警发布标准为1小时降雨量预计超100毫米,或6小时降雨量超150毫米 [2] - 极端强对流天气预测难,降雨落点难以精准判断,可能降在山区引发山洪或降在城区引发内涝 [2] - 在不确定性较大的情况下,防汛工作按照最坏结果防御,宁可防空也不能破防 [3] - 降雨结束初期岩土体稳定性降低,仍存崩塌、滑坡等灾害风险,暴雨预警解除后需经专业调查排除风险居民才能返回 [3] 城市防洪减灾能力建设 - 基于“少雨”历史经验,北方城市设计的防洪防涝标准难以应对新形势,需强化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 [6] - 需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韧性城市建设,统筹城市防洪体系和内涝治理 [6] - 气象部门应加强山区中小尺度强对流天气监测预警,提供递进式服务 [6] - 各级政府部门需细致分析局地地形、人口结构、防御能力等,将预警转化为高效精准的防灾减灾能力 [6] - 需持续加强区域协同,如京津冀三地更紧密开展天气会商,关注上游雨情和河道来水 [6] 山区灾害风险管理与规划 - 可依据不同风险程度重新评估现有空间规划,实施分区极端灾害防控管理 [6] - 对面临较高山洪和地质灾害风险的村落考虑易地安置 [6] - 对高风险区域的养老院、托育机构及老人、儿童等弱势群体在暴雨前“应转尽转” [6] - 在低风险区域加装智能化监测设施,提升灾害适应能力 [6] - 一些北方河流防洪工程体系未经历较大洪水考验,遇超标准洪水时仍有风险,需及时补短板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