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代理退保”骗局的操作模式 - 不法分子在互联网平台散布“继续持有保单将蒙受经济损失”等虚假信息,声称可为消费者“代理退保”[4] - 骗局通常要求消费者先支付高额“服务费”,案例中一名73岁消费者为退4万元保费先支付了4000元“服务费”[4] - 工作人员诱导消费者按模板写信投诉保险公司,并教唆其在接到保险公司询问时只按信上内容回复,隐瞒有人帮忙退保的事实[6] - 犯罪团伙通过杜撰保险公司违规内容、向监管部门反复投诉等方式胁迫保险公司退保并索要额外补偿款,案例中团伙为115名投保人恶意退保造成保险公司经济损失217.62万元[10][11] 非法“代理退保”对消费者的危害 - 消费者支付高额费用后难以成功退保,即便退保也可能面临保单收益受损、退款金额被套走等经济损失[8] - 消费者可能被倒卖个人信息,成为电信诈骗、敲诈勒索的目标,案例中消费者在退保念头动摇时曾遭到对方恐吓[7][8] - 盲目退保使消费者失去保险保障,案例中一名消费者退保后确诊癌症,因保单已退保无法获得理赔[9] - 若消费者协同提供虚假证明,自身也可能触犯法律[8] 监管与司法打击行动 - 金融监管总局明确规定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违法违规开展保险退保业务推介、咨询、代办等活动,以“代理维权”形式掩盖非法获利目的将被依法严惩[9] - 福建泉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对一“代理退保”犯罪团伙作出终审裁定,以敲诈勒索罪判处主犯林某杰有期徒刑十一年并处罚金十万元,马某华有期徒刑十年并处罚金六万元[10][11] - 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公安部开展金融领域黑灰产集群打击,针对非法“代理退保”等突出违法犯罪进行专项打击[12] - 各地金融监管部门联合公安、检察、法院等多部门建立执法司法协作会商、线索定期移送等机制,全力阻断非法金融活动传播路径[13] 行业应对与治理建议 - 保险公司加强内控机制和风险监测,构建“打防结合、标本兼治”长效机制以保护消费者权益和保障行业健康发展[16] - 推动运用大数据等技术提升“代理退保”识别和查处效率,如搭建智能化技术治理体系、研发黑灰产关键词提取与泛化模型等[13] - 建议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非法中介定性边界,司法机关可出台司法解释或发布指导性案例,明确以恶意投诉施压索偿谋利行为的适用罪名[14] - 网络平台需强化主体责任,建立健全信息审核和管理制度,加强对平台内信息的日常监测,及时处置非法代理维权信息[16]
合力打击“代理退保”黑灰产(财经眼)
人民网·2025-09-30 0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