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决胜“十四五” 打好收官战丨重庆农村黑臭水体的蜕变之路
新华网·2025-09-30 08:57

治理规模与成果 - 截至今年6月底,排查建档的1314个、总面积305万平方米的农村黑臭水体已全部完成治理,实现全域全面动态清零 [3] - 治理对象包括农村区域200平方米以上的河流、坑塘、沟渠、水库4类水体以及群众反映强烈的小微水体 [3] - 重庆市农村面积占全市95%,丘陵山地占98%,农村常住人口近千万人,治理工作具有数量多、分布广、类型多、面积小、污染成因复杂等特征 [3] 治理策略与技术 - 建立“一水一策”问题清单,各区县因地制宜采取控源截污、清淤疏浚、水网连通、生态修复等措施进行精准治理 [3] - 梁平区猎神村采用“小微湿地+”生态修复模式,在矿山水域种植香蒲、金鱼藻等10余种水生植物净化水质,将臭水坑变为生态塘 [4] - 璧山区七塘镇推动生活污水循环资源化利用,采用“分类收集、分质处理、分级监管”模式,使黑水成为菜地“液态肥”,灰水用于灌溉 [5] 经济效益与产业转型 - 猎神村依托修复后的小微湿地群落发展乡村旅游,2024年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超6000万元 [4] - 昔日的矿山用房被改造为咖啡店、民宿,实现了从资源枯竭矿区向旅游景点的产业转型 [4] - 七塘镇喜观村幺滩院子通过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每年可节约有机肥800公斤,节约灌溉用水3650立方米 [5] 长效管护机制 - 制定《农村黑臭水体长效管护和动态清零工作机制》,按照“固成效、防新增、处突发”要求,压实各级巡查管护责任 [5] - 将数字技术融入治理,通过在数字地图上精准标注水体点位,实现对水体情况的实时可视化监管 [6] - “动态清零”强调在发现污染后通过关键措施快速控制、精准治理,核心是防止返黑返臭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