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概况与战略意义 - 项目为国家“双重”规划重点工程,入选“上海市现代海洋城市建设优秀典型案例”,探索出长三角地区海洋生态修复可借鉴的新模式 [1] - 项目总长17.05公里,修复岸线长度17.05公里,修复面积205公顷,聚焦“一带三点”战略布局进行系统性治理 [1][2] - 项目构建了集生态韧性、减灾功能、文化传承与科普教育于一体的海岸带空间系统,实践经验被纳入国家海洋局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体系 [1] 生态修复核心举措与成效 - 通过礁固滩等生态科技成功修复盐沼湿地,超过150公顷的本土盐沼植被恢复生长,有效抵御风浪侵蚀并成为鱼虾贝类繁衍生息的场所 [3] - 修复工程系统治理了岸滩侵蚀、湿地萎缩、互花米草入侵和生物多样性下降等重点问题,监测显示物种丰富度日趋繁盛,植被覆盖度显著拓展 [1][8] - 项目布设海洋生态监测站、碳通量塔等设施,构成集长期科研、实时监测与公众教育于一体的“生态前沿哨所”,实现精细化管护 [8] 生态价值转化与区域协同 - 项目将赤风港湿地、滨海防护林与观海公园等串联,编织成陆海贯通的生态廊道,提升区域生态安全整体格局 [8] - 推动滨海生态空间与城市生活深度融合,与滴水湖共同塑造“一湖一海”特色风貌,实现生态价值向科普、文化、休闲等多维度延伸 [8] - 生态廊道建设带动了滨海旅游、生态教育和科研合作等绿色产业发展,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协同增效 [8] 长效治理与行业示范 - 项目构建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实现从顶层设计到长效运维的全过程精细治理,探索出海洋生态修复与治理现代化的新路径 [9] - 项目成功推动防潮减灾、海洋文化、亲海游憩与生态科普等多功能融合,为全国沿海生态治理贡献了“上海范式” [9] - 项目为上海落实2030年整治修复岸线长度不少于100公里、滨海面积不少于500公顷的目标提供了关键支撑和实践经验 [6][9]
【上海市建设现代海洋城市优秀案例系列】建设临港滨海湿地绿色廊道 擦亮未来之城生态底色
中国金融信息网·2025-09-30 1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