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政策支持与宏观发展 - “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现向美丽中国建设的跨越式转变 [2] - 生态环境导向项目开发新模式获金融机构支持,100多个项目获授信金额2164亿元,发放贷款764亿元 [2] - 绿色贷款余额从2019年末的9.9万亿元增长至2024年末的36.6万亿元,年均增速超过20% [2] - 政策持续完善,引导金融体系加大对绿色低碳领域的支持,将绿色信贷列为重点支持方向 [3] 银行业绿色信贷规模与增长 - 截至今年6月末,国有六大行绿色贷款余额共计23.8万亿元 [3] - 工商银行绿色贷款余额超6万亿元,增速达16.4% [3] - 农业银行、建设银行绿色贷款余额均超5万亿元,较上年末分别增长14.6%、14.88% [3] - 中国银行绿色贷款余额4.54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6.95% [3] - 交通银行绿色贷款余额超8700亿元,邮储银行绿色贷款余额超9500亿元 [3] - 主要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普遍高于贷款平均增速 [2] 银行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 - 银行将绿色领域视作未来信贷业务的核心增长点之一,持续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体系 [2][5] - 绿色金融“工具箱”日益丰富,构建起以绿色信贷、绿色债券为核心的完整产品生态链 [2][6] - 工商银行成功发行全球多币种碳中和主题境外绿色债券 [6] - 中国银行上半年绿色债券投资规模超1000亿元 [6] - 建设银行上半年参与承销境内外绿色及可持续发展债券77期,发行规模折合人民币约2355.56亿元 [6] - 邮储银行累计成立碳中和支行、绿色支行等绿色金融机构45家 [4] 具体项目案例与实施效果 - 中国银行深圳市分行为万科中心提供1000万元碳中和贷款,支持其绿色改造 [6] - 该项目通过技术改造实现办公楼绿电占比85%,本地光伏消纳率平均为90% [6] - 绿色金融创新实践有效提升绿色资金配置效率,精准满足企业低碳转型等融资需求 [6] 碳金融市场发展与挑战 - 银行机构积极发力碳配额质押贷款业务,助力企业盘活碳资产 [8] - 碳配额质押贷款业务面临法律权属界定模糊、操作规范不健全等合规风险 [8] - 碳核算标准不统一,碳资产定价机制不成熟,缺乏适配的风险评估模型 [8] - 企业碳排放数据真实性、完整性不足,制约银行碳金融业务开展 [8] - 专家建议加快碳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明确碳资产法律属性及处置规则 [9] - 需健全全国统一碳核算标准体系,强化碳排放数据治理,提升数据可信度 [9]
六大行绿色贷款余额超23万亿元:银行业绿色金融成效显著前景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