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融资概况 - 消费级具身智能机器人企业苏州乐享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在成立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完成2亿元"天使++"轮融资 9个月内完成3轮融资 公司估值已超12亿元 [1] - 具身智能赛道大额融资频现 例如自变量机器人完成近10亿元A+轮融资 美国公司Figure AI获得10亿美元融资后估值达390亿美元 一家挪威机器人公司估值在不到一年内从8.2亿美元飙升至100亿美元 [1] - 2025年前8个月国内机器人领域一级市场融资总额达386.24亿元 远超2024年全年的212.54亿元水平 [1] - 2025年前8个月具身智能赛道融资事件达138起 其中亿元以上规模的融资事件有52起 仅7月7日至13日一周内就有6家初创公司官宣"亿元"级别以上融资 [2] 行业融资特点 - 当前具身智能赛道投融资呈现三个明显特点 企业和技术仍处于早期阶段 单笔融资金额巨大 融资节奏非常快 [1] - "亿元级融资"已成为该赛道的入场门槛 引发市场关于行业是否存在"泡沫"的争议 [2] 资本投资逻辑 - 资本投资的第一条逻辑是抢抓时间窗口 当前人形机器人产品真正落地并进入C端家庭的屈指可数 赛道处于"技术突破期"关键节点 资本愿意为"先到先得"的机会支付溢价 本质是赌行业的"入场券" [2] - 资本投资的第二条逻辑是押注未来的颠覆性技术 现代机器人是复杂的AI系统 其研发需要顶尖人才协同和持续"烧钱"式投入 决定了赛道需要资本持续输血 [3] - 资本投资的第三条逻辑是万亿级市场的吸引力 高盛预测到2035年人形机器人将替代全球20%的服务业劳动力 市场规模达12万亿美元 这被视为可能重塑生产方式的"产业革命" 资本看重的是未来十年的产业主导权 [3] 对行业"泡沫"的辨析 - 需要区分"良性泡沫"与"投机泡沫" 适度的泡沫能激活产业链 推动研发投入 加速技术转化 吸引顶尖人才 为行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4] - 如果企业仅靠概念炒作缺乏核心技术 这样的"泡沫"会破裂 但如果高估值背后是扎实的研发投入和技术潜力 则这种"泡沫"是技术攻坚期的必要成本 [4] - 资本需要给予技术团队足够的资金支持和包容度 提供"试错的底气" 优化对赌回购等机制 为颠覆性科技创造所需的容错空间 [4] 商业化前景与压力 - 资本本质逐利 企业高估值背后必然面临商业化压力 这种压力会促使技术团队走出实验室 直面真实需求 寻找能支撑规模化落地的场景 [5] - 尽管存在万亿级市场的预测 但最终能留下分享市场红利的参与者有限 创业者和资本都需要仔细核算这笔账 [5]
创投观察:具身智能赛道融资门槛达亿元级,然后呢?
证券时报网·2025-09-30 1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