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成就 - 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成果正为越来越多人所共享,节假日期间博物馆、考古遗址等场所参观热度高[6] - "十四五"期间全国备案博物馆数量达到7046家,其中免费开放6444家,占比91%以上[15] - 全国博物馆平均每20万人拥有一家,年接待观众近15亿人次,今年暑期接待观众3.04亿人次创历史新高[15] 洛阳古都文脉保护与传承 - 洛阳拥有5000年文明血脉、4000年城市肌理、1500年都城历史,呈现"五都荟洛"的古都奇观[9][10] - 二里头遗址考古发现最早的城市主干道路网、宫城和宫殿建筑群等诸多"中国之最"[9] - 城市建设在文物保护和传播展示间找寻平衡,应天门原址复原、天堂明堂复建,实现古今和谐共融[10] - 洛邑古城景区将历史遗迹与新场景结合,通过文创、非遗等方式让文化融入城市生活[11][12] 博物馆数字化与智慧化转型 - 金沙遗址博物馆打造涵盖大众版、学术版等4个版本的网站矩阵,提供个性化文化入口[16] - 运用AI导览、VR眼镜、云观展平台等技术,实现沉浸式文化体验,如"再现金沙"VR项目让观众穿越回3000多年前[16][17] - 完成2976件(套)馆藏文物数字档案,其中90件精品文物具备高精度三维模型数据[17] - 通过文物保存环境监测系统和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实现24小时文物安全守护和高效管理[17] 古建筑保护与科技融合 - 游戏《黑神话:悟空》带火山西古建,隰县小西天游客量达68.7万人次同比增长411%,应县木塔游客量达237.9万人次增长164%[20] - 利用激光扫描、无人机倾斜摄影等技术获取毫米级精度三维模型,解决传统测绘难题[21] - 采用碳纤维布、纳米硅烷类材料等新型环保材料进行加固,实现从"经验修复"到"科学守护"的转变[22] - 通过VR、AR技术提供全新古建"打开方式",让观众可"拆解"斗拱结构或获取叠加历史信息[22] 非遗旅游与特色线路发展 - "歌画东阳 非遗之旅"被遴选为31条全国非遗特色旅游线路之一,融合木雕、建筑、美食等非遗元素[26][28] - 东阳拥有卢宅传统营造技艺、东阳木雕、东阳竹编三项国家级非遗,卢宅占地500余亩,九进院落,320米中轴线[28] - 中国木雕博物馆展示世界木雕艺术,横店影视城通过实景基地和微短剧拍摄打造沉浸式体验[28][30] 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与民生效益 - 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面积3.35平方公里,投资约15亿元,撬动3亿元社会资金,建成博物馆、研学基地等设施[32] - 公园开放以来接待游客超150万人次,带动旅游综合收入约2亿元,成为周边市民热门选择[35] - 遗址公园建设创造本地就业,如博物馆馆员程燕实现10分钟通勤,餐饮店主黄天浩日售200多碗含山炒面[32][33]
不息的文脉
人民日报·2025-10-04 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