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建设行业发展趋势 - 公园形态多样化,从传统大型公园到新建的口袋公园,绿化、彩化、立体化植被融入日常生活 [1] - 公园功能复合化,深度融入城市更新、生态修复、民生改善等需求,建设理念升级 [10] - 公园受众年轻化,新晋网红公园中年轻人成为打卡主力军,追求悠闲自在的体验 [1][3] 政策支持与顶层设计 - 国家层面发布《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将公园建设视为民生福祉重要一环 [5] - 住建部印发《关于推动“口袋公园”建设的通知》,为“见缝插绿”提供明确方向 [5] - 《城市公园管理办法》于2024年12月施行,为公园建设和管理提供全面法治保障 [5] 行业规模与量化指标 - 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共计建设口袋公园5.4万余个、绿道14.2万余公里 [6] - 今年上半年,全国新开工建设口袋公园3420个 [6] - 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从2012年的11.8平方米提升至15.91平方米 [8] “公园+”跨界融合模式 - 公园与商业、艺术、体育、文创等元素无界融合,成为连接城市功能的绿色纽带 [12][13] - 深圳等地出现公园与商场无缝衔接的案例,打破传统公园作为孤立绿岛的认识 [12][13] - 这种跨界组合激活了公园的生态价值,并赋予其更多人文与商业价值 [13] 科技创新与智慧公园 - 深圳笔架山体育公园配备5G智慧跑道、无人机外卖柜、智能清扫机器人等科技设施 [10] - 科技赋能公园服务,可通过App进行预约、购票等操作,体现城市发展服务于人的理念 [10] 乡村公园化建设 - 乡村公园化是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合的尝试,村庄绿化覆盖率达32.01% [20] - 四川竹艺村等案例探索公园的乡村表达,保留原生格局并推动竹编与咖啡、茶馆等跨界融合 [15][17] - 此举赋予公园多样形态,为乡村文化传承与创新提供新平台,成为乡村振兴的鲜活动力 [20] 规划选址与运营模式创新 - 公园选址强调“见缝插绿”与“精准落地”,有效利用城市边角地、闲置地,并考虑人口分布 [20] - 深圳规划将可达性及公园服务半径覆盖率作为重要指标,目标实现居民5到10分钟可达 [20] - 成都环城绿道采用“政府引导+社会参与”模式,通过国有资产出租引入社会资本建设运营运动场馆 [24]
焦点访谈|美丽中国就在你我身边 “公园+”模式让城市空间更有活力
央视网·2025-10-05 2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