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房地产不良见顶回落,零售风险接棒,银行如何迎接下一场大考?
经济观察网·2025-10-06 18:15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银行业在过去15年通过风险在不同领域轮流暴露、信贷结构调整和拨备工具运用,实现了不良资产的软着陆,维持了财务表现的相对平稳 [1][2][6] - 当前行业风险焦点已从对公领域(如房地产)转向零售贷款,各类零售贷款不良率均呈上升趋势,成为资产质量核心矛盾 [1][4][5] - 银行体系通过分阶段风险暴露和动态调整的机制,避免了系统性冲击,但该模式的可持续性及银行抵御未来系统性冲击的能力仍需检验 [2][6] 风险轮动与软着陆机制 - 风险周期自2011年温州流动性危机(不良贷款率一度达4.41%)开始,随后传导至小微贷款、制造业(2016年不良率峰值7.79%)和批发零售行业(2018年不良率峰值6.12%)[2] - 银行主动压降制造业与批零行业贷款占比,将信贷资源转向个人贷款领域,通过风险"轮流暴露"将集中风险分摊至十余年周期,实现软着陆 [1][2] - 自2011年以来,上市银行在不良生成率持续处于0.7%左右较高水平的环境下,维持了财务表现的相对平稳 [1] 房地产行业风险演变 - 房地产对公贷款不良率从长期低于1.4%的水平快速攀升,于2023年触及4.42%的峰值,随后在2024年出现回落 [1][3] - 风险相对可控的原因在于银行提前收缩投放,房地产对公贷款占总贷款比重仅为6%(广义口径占比11%),远低于制造业与批零行业风险暴露前24%的占比 [3] - 房地产行业风险尚未完全出清,不良率绝对值仍处于历史高位,行业销售回暖尚未明确出现 [1][3] 零售贷款风险现状 - 当前各类型零售贷款不良率均在上升,包括个人住房贷款、个人消费贷款、信用卡贷款和个人经营性贷款 [1][4] - 个人住房贷款不良率自2021年起持续上行,尚未见顶;信用卡贷款不良率持续攀升,虽斜率放缓但生成率仍处较高水平 [4][5] - 2024年以来个人经营性贷款不良率快速上升,个人消费贷款小幅反弹,与前期普惠贷款大规模投放、居民杠杆率上升及经济复苏放缓有关 [5] 银行分化与未来展望 - 不同银行在不良生成率、拨备计提压力及存量拨备充足度方面存在分化,大型银行及部分城商行表现相对稳健,部分中小银行面临更大压力 [5] - 报告认为今年是此轮业绩下行周期的尾声,预计明年行业基本面将有所改善 [5] - 银行超额拨备已处于历史中间水平,未来通过拨备释放利润的空间有限,需审慎评估零售贷款客群风险与经济周期的关联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