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绘新景:国庆中秋假期里的文旅“智”变
北京日报客户端·2025-10-07 15:17
行业核心观点 - 科技赋能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拓展现实(XR)、混合现实(MR)等技术应用从“选修课”转变为驱动产业的“必修课”[1][3][11] 沉浸式技术应用 - 西安博物院推出《西博宝藏》精品文物数字艺术互动体验项目,采用数字化场域技术使文物“可感、可触、可参与”[1] - 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利用VR技术和12K超清光影,让游客身临其境体验唐墓壁画中的场景[1] - 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区引入Rokid AR眼镜智能导览,融合空间识别、SLAM定位技术,实现虚拟场景与实体展厅精准叠加,该技术方案由灵伴科技提供,已在国内200多家文博场馆及景区落地[3] 智慧旅游新场景 - 重庆巫山“三峡之光”以崖壁为幕,结合激光与全息投影技术展示神女传说[4] - 广东潮州广济桥通过灯光秀、潮乐与工夫茶香交织,打造夜间非遗文化秀[4] - 上海徐汇滨江西岸梦中心运用光影和音乐,将百年水泥厂的“大砼仓”改造为“赛博建筑”[4][6] - 广东珠海长隆海洋王国推出特色光影秀,结合超600台无人机编队、灯光投影、无人船及360度环绕烟花效果[6][8] 智慧化管理手段 - 丽江古城“智慧小镇”通过先进网络基础设施、指挥中心和智能应用,实现智慧旅游与文化保护协同发展,其“智慧大脑”可实时掌握人流、预判拥挤点并通过智能广播提示游客[9] - 景区管理应用指路机器人和5G无人机空中巡护等智能手段,提升游客满意度和安全感[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