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馆弦歌丨以科学之光育人 以报国之志扬帆
新华网·2025-10-07 15:29
文章核心观点 - 文章通过展示吉林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高校的实践,强调科学家精神与红色基因在高等教育中的传承,并将其融入思政教育和科研创新,以培养科技报国人才 [1][2][3][4][5] 高校思政教育创新 - 吉林大学将黄大年纪念馆建设为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利用其感人事迹打造生动教材 [2] - 湖南农业大学依托袁隆平科学家精神展示馆开展“稻田里的思政课”,组织学生进入试验田传承科研精神 [3] - 大连理工大学打造红色校史现场教学点位,结合精神谱系开展浸润式主题教学,为党校培训和学生党日活动服务 [4][5] 科学家精神传承与科研成就 - 黄大年作为地球物理学家,担任“863”项目首席专家,其团队成果包括提出“红蓝军路线”和推动万米大陆科学钻探工程样机“地壳一号”问世 [2] - 袁隆平院士从1964年发现水稻天然雄性不育株开始,成功培育三系法和两系法杂交水稻,并攻关第三代杂交水稻,其精神展示馆以“禾下乘凉梦”为核心线索 [3] - 湖南农业大学近年来已培育出多个优质杂交稻新品种,体现了袁隆平科研精神的延续 [3] 高校历史与红色基因 - 大连理工大学校史馆依托1952年建成的理化电大楼,在2280平方米展区中通过历史文件、证书奖状和模型展现学校“由党创办、与国同行”的红色办学传统 [4] - 校史馆融合数字雕塑与3D打印技术,设有序厅、沿革厅及专题厅,布展风格厚重简约 [4] - 红色基因被描述为学校师生勇毅前行、接力奋进的力量之源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