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专访华泰证券梁红:研究定价成为投行核心竞争力
证券时报网·2025-10-07 22:09

中国资本市场环境转变 - 中国资本市场在2025年经历历史性转变,政策底夯实、风险溢价回落、人民币贬值预期逆转,科技企业全球竞争力提升,推动中国资产价值重估[1] - 过去四年资本市场遭遇房地产风险外溢、经济增长放缓、地缘政治博弈等挑战,海外投资者持续低配中国资产[2] - 去年三季度以来政策措施支持经济企稳,10年期国债利率一度跌破1.6%,无风险收益率大幅降低,引发投资者风险偏好抬升,保险资金加大了对红利股等资产的配置[2] - 市场认知转变推动中国风险溢价相对下降,人民币贬值预期大幅收窄,中国权益市场吸引力显现[2] 科技驱动资产重估 - 本轮中国资产重估的核心驱动力是科技革命带来的结构性升级,而非传统增长路径依赖[3] - 中国在人工智能、新能源、高端制造等前沿领域不断创新,生产效率和全球竞争力持续提升[3] - 中国在创新和重组上不断探索,劳动力结构发生持续质量提升,过去三十年中国家庭对教育的投资形成了规模可观的工程师红利和优秀企业家[3] - 中国科技企业正打破“跟随者”标签,以“生而全球化”姿态参与竞争,在海外市场实现技术输出,全球投资者注意到在重大技术领域的主要竞争者是中国和美国企业[3] - 港股作为“美元计价的中国资产”率先反映国际投资者预期转变,年初至今恒生指数涨幅领先全球主要股指,是海外资金对中国科技故事的重新定价[4] 研究业务战略定位 - 研究实力成为头部券商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员正从传统的“股票分析师”转型为“产业专家”,以深度研究重塑投行价值[1] - 金融行业核心竞争力是给风险定价的能力,投行的竞争力包括为“成长”定价的能力,研究支持已渗透到产业资本退出定价、行业并购撮合、企业融资推进、新股发售推销等投行业务各环节[5] - 多数证券公司尚未建立完整产业链研究框架,停留在二级市场跟踪层面,缺乏国际市场影响力,中国投行亟须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研究体系[5][6] - 研究是撬动全业务链的基础,没有强大的研究所,在公募降佣、IPO定价市场化等趋势下,机构和财富业务将很难做到头部[8] 研究员能力要求转型 - 对研究员的要求发生根本性变化,需深耕产业链,拥有穿透性理解,洞悉一二级市场、境内外公司,研究对象是整个产业而非仅上市公司[7] - 需覆盖所有有“定价权”的客户,包括公募基金、保险、私募、国央企、产业资本等,必须系统性地覆盖和服务[7] - 需提供真正洞见,帮助客户“看得早、拿得重、拿得住”,报告的深度和价值应远胜于AI的简单汇总,避免脑力劳动降级为低效体力活[7] 华泰证券研究实践 - 华泰证券设定“三年”为一个战略阶段,每半年进行迭代复盘,构建“铁打的营盘”,建设稳定的研究体系、数据底座和协同机制,确保持续造血能力和输出质量[8] - 公司需要长期考核与激励制度作为指引,明确“不做什么”,例如严禁炒小票、追热点,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帮助客户实现长期收益[8] - 华泰证券不断重构研究体系,强化研究价值挖掘能力,提升研究覆盖范围包括一二级、海内外,积极拓展跨境研究服务,完善研究产品分类矩阵[9] - 销售端同步发力,加大资源投入,协同研究,提升对公募、保险、私募、产业资本、外资等机构客户的服务能力[9] - 2025年上半年华泰证券研究业务实现分仓佣金收入2.22亿元,市占率达到4.97%,分仓佣金排名逐年跨越,呈现清晰上升路径与战略执行力[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