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分钟就能到暖心驿站”(从一线看高质量发展这五年)
人民日报·2025-10-08 05:51
文章核心观点 - 文章通过快递员刘阔的亲身经历,展示了中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工作条件和权益保障的显著改善,体现了政策层面对该群体的支持与关怀 [1][2] - 新就业群体正从被服务对象转变为参与基层治理的重要力量,实现了个人价值与社会发展的“双向奔赴” [2] 新就业群体服务设施建设 - 北京市西城区为新就业群体建设的服务设施数量显著增长,驿站数量从2021年的80个增加至355个,目前全区服务区数量超过1500个 [1] - 服务设施功能齐全,包含“暖心驿站”、“小哥议事厅”、技能培训空间等,并提供充电宝、饮水机、微波炉、医药箱等基本服务 [1] - 通过有效整合党群服务中心、银行、超市、保安岗亭等现有空间资源,以解决老城区人口密集、空间不足的问题 [2] 国家政策支持 - 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 [2] -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健全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社保制度”,将新就业群体的保障纳入国家顶层设计 [2] 新就业群体参与社会治理 - 以西城区为例,有5.1万名“西城小哥”化身穿街走巷的“城市响应人”,积极参与平安建设、为老服务等基层治理工作 [2] - 各地涌现出新就业群体参与治理的案例,如重庆江北区引导其成为发现消防隐患的哨兵和社区网格管家,杭州有美团小哥成立公益服务中心开展义务服务 [2] - 快递员刘阔作为党员,将送货路线视为“责任区”,为居民提供跑腿服务并与空巢老人结对帮扶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