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十五五”氢能交通如何从“示范破冰”到“规模启航”?
中国经济网·2025-10-08 15:22

文章核心观点 - 氢能被定位为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是推动交通、工业等终端能源消费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 [1] - 在政策引领下,中国氢能交通产业已完成“从0到1”的突破,预计“十五五”期间将迎来商业化、规模化发展,并面临“从1到10”阶段的机遇与挑战 [1][3][4] - 建议通过强化顶层统筹、聚焦优势区域示范、创新支持方式等系统性政策设计,推动氢能交通实现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的关键过渡 [7][8] 基础与现状 - 政策体系完善:自本世纪初“863”计划起,国家持续出台支持政策,包括2012年将氢燃料电池列入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2021年启动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工程,2022年发布氢能产业中长期规划,2024年将氢能纳入首部能源法,目前已有30多个省市发布氢能规划和政策 [2] - 市场规模快速增长:截至2025年7月,中国燃料电池汽车累计销量达到3万辆,较示范启动前增长3倍多,在干线、冷链等场景形成小规模商业化应用 [3] - 产业链自主可控:氢能产业链企业超过2000家,核心零部件企业超过300家,电堆、膜电极等关键部件国产化率从不到10%提升至超过85% [3] - 供给体系完善:加氢站数量从2020年不到120座增长至2025年超过560座,初步建成覆盖制储运加各环节的车用氢能供给体系 [3] 发展趋势 - 车辆应用向优势场景聚焦:在京津冀、广东、河南等重点地区,燃料电池汽车在干线运输、城际重载、冷链物流等场景已形成成熟商业模式,成为“十五五”规模增长主要驱动力 [4] - 应用领域从车端向多领域快速延伸:目前已投运燃料电池轨道机车约20列、船舶约6艘、叉车约500台、两轮车约10000辆,矿卡、无人机等领域进入试点验证,覆盖海陆空的多元氢能交通场景矩阵初步成型 [4] - 产业链上下游联动增强:交通终端应用牵引推动形成“示范应用—供给体系建设—规模化应用”的良性循环,截至8月底已建成运营可再生氢项目超100个,年产能达25.6万吨,其中交通领域应用占比18.8%,成为仅次于合成氨的第二大绿氢应用领域 [5] 面临挑战 - 供给端成本高企:跨区域氢能供给体系不完善,输氢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缓慢,导致多数地区车用氢能终端售价仍在30元/公斤以上,缺乏成本竞争力 [6] - 应用端消纳能力不足:氢气能源属性应用主要集中在车端,轨道交通、船舶、矿卡等大规模用氢场景缺乏政策支持,推广应用进度慢,难以有效拉动上游产业 [6] - 产业端技术待验证:长距离储运、液氢、固态储氢等技术尚未成熟,氢能交通装备的可靠性、耐久性相较于传统燃油或电动装备仍有待实践验证 [6] 政策建议 - 锚定战略定位强化顶层统筹:准确把握氢能在交通深度脱碳和培育新质生产力方面的战略作用,重点解决柴油重卡、内河船舶等传统能源难替代领域的脱碳问题,避免与锂电等技术路线重复建设,通过部际协调机制统筹规划全产业链协同发展 [7] - 聚焦优势区域打造示范标杆:延续财政资金支持并将范围从车端扩展至轨道交通、船舶等广义交通领域,优先选择资源禀赋好、产业基础实的地区建设氢能高速公路、氢能航道等综合示范线,结合需求建设供氢基地和跨区域输氢走廊网络 [8] - 创新支持方式灵活分类施策:强化财政金融联动,对基础设施类项目纳入地方专项债支持范围并匹配中长期贷款;对研发投入大的企业,优先通过绿色信贷、绿色债券及地方贴息等方式给予支持,降低融资成本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