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acker Barrel’s logo controversy was driven by bots: What operators should learn from this
品牌重塑争议事件 - 乡村客栈Cracker Barrel的现代化品牌重塑引发了社交媒体持续数周的强烈反对,公司随后基本撤销了此次改动[1] - 在争议高峰期,关于该公司的X平台上近一半(49%)的负面帖子是由机器人或疑似机器人账号发布的,远高于通常20%至30%的比例[1][2] - 此次网络上的愤怒情绪在很大程度上是人为制造的,机器人制造了虚假的广泛愤怒,进而引发真实用户加入并放大了这种情绪[3] 公司应对措施分析 - 公司的决策被认为是为了快速平息讨论,而非真正理解事态本质[3] - 公司在推出品牌重塑前,应通过内部沟通预判可能引发的反弹,并制定有计划的“危机应对框架”[3] - 公司本可以通过预测性测试、主动与客户沟通以及利用背景数据来缓解此次危机[5] 危机管理行业建议 - 危机响应应包括检查第一方数据以了解真实客户的反应,而不仅仅是机器人和社交媒体上的跟风者[4] - 运营商可使用第三方工具来验证网络言论的真实性,识别线索包括重复的帖子和标签,以及噪音仅出现在单一渠道[4] - 若早期预警信号被探测到,公司可以更从容地决定如何推进,并提前应对可能存在的、非机器人驱动的合理不满情绪[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