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Is this an AI boom or bubble? Here’s what’s really happening
Yahoo Finance·2025-10-09 00:39

文章核心观点 - 当前人工智能领域存在“繁荣”与“泡沫”的激烈辩论 核心矛盾在于资本投入转化为实际收入的速度能否跟上数万亿美元的投资步伐 [6][7][10] - 英伟达等公司展示了AI当前的真实盈利能力 而甲骨文等公司则体现了对未来预期的高度投机性 [1][8] - 最终是繁荣还是泡沫取决于“转化”和“时机” 即资本支出能否有效转化为收入 同时单位成本持续下降 [10][31][40] 行业现状与分歧 - 行业呈现分裂态势 一方是半导体、内存、网络、云服务等“铁镐和铲子”层产生真实现金流 另一方是承诺产能与已验证的盈利模式之间存在巨大差距 [6] - 市场正在为AI需求的多年两位数增长定价 对积压订单和产能预留的信任几乎视同现金 [11] - 95%的企业生成式AI项目尚未产生利润 这与市场的万亿美元预期形成强烈对比 [2] 代表性公司表现 - 英伟达数据中心收入达到创纪录的467亿美元(2025财年第二季度) 尽管增长在经历空前运行后首次出现降温迹象 [1] - 甲骨文的积压订单因与OpenAI一份据报为期五年、价值3000亿美元的合同而膨胀 该合同甚至要到2027年才开始 并贡献了其大部分突然的收入激增 [1] 繁荣论据 (Bull Case) - 在核心层面存在利润和现金流 数据中心芯片供不应求 客户标准化于新架构加深了转换成本 [22] - 成本曲线正在快速下降 更好的加速器、更密集的高带宽内存和更智能的调度器持续降低单位成本 [24] - 一旦企业为AI工作流构建了数据管道和安全封装 就产生了路径依赖 支出变得更具粘性 [23] - 繁荣案例依赖于资本支出在芯片和云层转化为收入 再在应用层转化为生产力 同时成本下降速度扩大可盈利用例的范围 [21] 风险论据 (Bear Case) - 风险不在于AI无所作为 而在于资金(债务、折旧、租赁承诺、电力合同)按时到位 但货币化却需艰难通过采购、集成和治理流程 存在时间错配 [26] - 存在明显的集中风险 少数几家公司的指引措辞可以影响整个股票指数 [27] - 当折旧按时发生但付费工作负载未按时出现时 过度投资风险显现 回报周期拉长 定价能力减弱 [28] 关键挑战与制约因素 - 电力是新的供应链 连接队列、变电站交付周期和地方阻力可能使项目上线推迟数个季度 美国数据中心到2030年可能占总负载的近十分之一 [29] - 政策增加了复杂性 欧洲对通用模型提供商的义务正在分阶段实施 拉长了周期并提高了固定成本 [30] - 企业内部的“最后一英里”挑战依然存在 数据治理、安全集成和工作流重新设计是困难的瓶颈 [30] 未来观察指标 - 需关注资本支出如何转化为收入 高端AI实例需有高利用率 AI服务需提升客户平均收入且不损害毛利率 [32] - 单位经济和定价能力是关键 成本方面需减少令牌浪费和更智能路由 价格方面需观察AI功能是否能扩大用户数或驱动持续使用而不侵蚀毛利率 [34][35] - 超大规模云厂商和芯片公司的财报将显示AI贡献的增长是否持续 以及资本支出指引是否需要调整 当增长加速而资本支出缓和时 是繁荣信号 [37] - 政策里程碑和公用事业审批等实际因素将改变时间线 影响供需格局 [38] 与历史周期的比较 - 当前周期与1999年互联网泡沫有三点关键不同 核心层存在利润 基础设施是实体且受电力制约 以及成本曲线正在下滑 [18] - 当前时刻更像是具有局部泡沫的基础设施繁荣 而非纯粹的互联网泡沫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