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考古现场,如何“搬”进博物馆
人民日报·2025-10-09 08:05

博物馆概况与运营表现 - 玉架山考古博物馆于2025年5月18日开馆,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 [1] - 开馆以来馆内日均接待游客超3000人次 [1] - 博物馆总建筑面积为2.5万平方米 [2] 展陈内容与文物价值 - 博物馆设有临平遗址群厅、茅山遗址厅、玉架山遗址厅等多个展厅 [2] - 馆内精选展出1800件(套)陶器、玉石器等出土文物,多数展品为首次亮相 [2] - 玉架山遗址是"201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涵盖了良渚文化早、中、晚各个时期,是目前所见唯一贯穿1000年良渚文明演进历程的遗迹 [1][4] - 遗址自2008年抢救性考古发掘以来,共清理出墓葬600余座,出土陶器、石器、玉器总数超8000件 [4] - 出土文物包括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刻符玉璧、玉梳背和玉冠状器等珍贵文物,勾勒出良渚文明"崇玉尚礼"的社会图景 [4] 展陈特色与创新技术 - 博物馆展览思路不仅讲文物,也讲文物被发现的过程,强调考古挖掘"发生现场" [6] - 一层展厅设立互动体验区,展出测年方法、文化层判定、田野发掘技术等内容,还原探访现场 [6] - 运用裸眼3D技术展现茅山遗址稻田盛景,以数字虚拟影像叠加静态文物呈现增强现实效果 [7] - 传统的"玻璃柜+标签"展陈模式转化为可听、可看、可感的新颖故事 [8] - 玉架山遗址厅设置巨大的中空玻璃,使用超大自承重防弹玻璃幕墙,使观众可北望公园尽览遗址实景 [10] 遗址考古价值与意义 - 整个玉架山遗址由6个相邻环壕围沟组成,其内有人工堆积的土台,具备居住、墓葬等功能 [4] - 每个环壕代表一个氏族的居住地,6个环壕共同构成一个稳定持续上千年的聚落 [4] - 遗址为研究良渚时期临平山北部地区社会发展状况、聚落形态、墓葬形制等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和关键样本 [4] - 临平遗址群厅通过3个不同等级的代表性墓葬复原展示,揭示良渚时期当地的社会等级结构 [5] 建筑设计理念与未来规划 - 博物馆秉持"以玉为媒,间架为山"的设计理念,采用地景式建筑布局 [9] - 建筑沿街两侧的"山岩"从大地中耸起,面向环壕的一侧如尘封的历史宝匣,具有浓厚雕塑感 [9] - 未来计划结合遗址公园的资源优势及周边企业优势,开发针对不同群体的社教课程,以解决遗址可视性难题并为观众参与提供便捷入口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