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太空竞赛概况 - 车企竞争从地面蔓延至太空,吉利通过6次发射已将64颗卫星送入轨道[1] - 竞赛主要分为"亲力亲为"重资产模式和"签约合作"轻资产模式两大流派[1] - 特斯拉通过马斯克旗下的SpaceX运营全球规模最庞大的低轨卫星星座[1] 主要参与车企及模式 - 吉利与特斯拉代表"亲力亲为"派,特斯拉与SpaceX协同效应较强[1] - 绝大多数车企选择"签约合作"轻资产模式,包括比亚迪、长城汽车和丰田汽车[2][3] - 比亚迪携手中国电信推出全球首款直连卫星汽车仰望U8越野玩家版[2] - 长城汽车采用商业火箭拼车发射整星,开启国际宇航业务新模式[2] - 丰田汽车投资70亿日元(约3.3亿元人民币)开发卫星运载火箭[3] 战略目标与技术差异 - 核心目标是为未来智能汽车"补盲",解决偏远地区通信问题[4] - SpaceX侧重高速宽带服务,支持车载影音娱乐和高级别自动驾驶数据实时回传[2] - 吉利星座专注于低功耗广覆盖物联网通信,保障车辆基础数据可靠传输[2] - 自建卫星可保障汽车出海数据自主传输安全,降低对第三方网络依赖[4] 投入成本分析 - 单颗低轨通信卫星成本达数千万元人民币级别[5] - 部署50颗卫星总投入预计达数十亿元人民币,单颗研制加发射成本平均5000万元[5] - 50颗卫星直接成本约25亿元,地面系统等初期建设投入需数亿元[5] - 卫星在轨寿命5-7年,每年运维需数亿元,全生命周期总投入可能达50亿元以上[5] 商业变现前景 - 卫星服务可向远洋货轮、工程机械、应急救援等B端行业拓展[5] - 商业模式关键在于快速吸引足够多付费用户摊薄前期投资[6] - B端物联网市场需长期培育,C端用户为"永不失联"付费意愿待市场验证[6]
从地面卷向太空 车企竞相发射卫星布局新赛道
新京报·2025-10-09 22:16